2021年 , 阿多诺批判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学术专著《Jargon der Eigentlichkeit》在其写就半个多世纪后 , 国内翻译出版了简体中文版 。 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同时刊印中译本 , 分别译为《本真性的行话》《本真性的黑话》 。
阿多诺在该书中反思了以思想(或概念)把握“现实的总体性”这一形而上学幻想 。
撰文 | 罗松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文章图片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 , 也译作特奥多·阿多尔 ,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
【时间|阿多诺是如何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1931年 , 初出茅庐的阿多诺在其法兰克福大学就职演说“哲学的现实性”开篇 , 谈到以哲学研究作为职业必须要放弃的一个幻想:“用思想的力量足以把握现实的总体性 。 ” 30多年后 , 已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核心成员的阿多诺 , 出版了一部集中批判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的专著《本真性的行话》。
1
无更多的“更多”
事实上 , 阿多诺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评性关注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 。 在被视为其思想萌芽的就职演说“哲学的现实性”中 , 阿多诺就着重反思了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 。 阿多诺认为 , “存在本身的问题”实际上是“最不彻底的问题” , 因为它“与空洞的形式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 而对“存在”追问的前提则在于“思维绝对适应于存在并与之关联” 。 (见王凤才译“哲学的现实性” , 《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这种与“存在”绝对适应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在日后《本真性的行话》一书中 , 便成为了“本真性的行话” 。
所谓“行话”(Jargon) , 通常指某个社会阶层或职业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词汇 , 往往蕴含着超出其自身含义的“更多”(Mehr) 。 阿多诺在《本真性的行话》中聚焦于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一系列关于“存在”的“行话” , 如“此在”“本真性”“畏”“向死而在”“本有”等 , 当然也包括“存在” 。 在阿多诺看来 , 海德格尔试图单凭这些“行话”揭示出现实的人的生存意义乃至使得“存在”本身如其所是的那样显现 。 然而 , 这种超出行话本身的“更多” , “日常语言在此时此地说出来 , 好像它就是神圣的语言似的” 。 换言之 , 被穿上“灵晕外衣”的日常词汇摇身一变而“为哲学普遍概念和理念(如存在的理念)涂上浓墨重彩” 。
但是 , 无论怎样乔装打扮 , 这些行话所反映或所把握的并非现实总体 , 而仅仅是镶着“用思想的力量足以把握现实的总体性”金边的思想幻想——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 , 将这种行话式的幻想称为“概念拜物教” , 而他所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 , 意在进行一种“概念的祛魅” 。
文章图片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译本《本真性的行话》(译者:谢永康;2021年8月)书封 。
在主体与客体、概念与非概念物(即无法为概念所统摄的“概念剩余”)的非同一性哲学视域中 , 阿多诺坚持客体(非概念物)优先性 。 我们知道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章中 , 反复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 , 不是教条 , 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 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 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第66-67页)应该说 , 这种从“现实的人”出发思考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观点也是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思想进行批判的出发点 。
- 古董|我国仿制瓷器时间轴是怎样的?赝品瓷器在几百年前就已盛行。
- 本巴|专访|刘亮程:作家是时间的魔术师
- 时间|交广夜听|到了一定年龄,低配生活,高配灵魂
- 苏轼|但愿人长久,并不是写爱情,是给兄弟的承诺
- 皮诺曹|刘若望新作《皮诺曹先生》开启欧洲巡游之旅
- 悟空|取经成功后,为何观音对沙僧官复原职的承诺一字不提
- 生活|时间之间的三个空间
- 什么|晚安 | 你说自己很努力,但其实你什么也没做,你付出的那一点时间,只能叫做娱乐
- 津琴科|上班多长时间可以提涨薪的事情,有些事不提没机会
- |报告称超五成职场人通勤时间超1小时,但很少人因通勤时间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