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孝濂:只为描摹生命力的状态
◎剀弟
展览:画与相——“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个展
展期:3.5-5.22
对话人:曾孝濂 , 1939年生于云南昆明 , 195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1995年受聘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先后为《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科学著作绘制插画 , 至今仍笔墨不辍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春季开幕的展览“画与相”第一次在展览中呈现画作为主——来自“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花鸟博物画 , 不仅向观众普及了植物科学画和博物画这种相对小众的画种 , 也通过绘画作品和其他艺术门类作品的结合 , 呈现摄影和艺术均以自然为师 , 以科学为镜表达万物之美的信息 。
以敬畏自然为本 , 以描绘自然之真为目的 , 从事植物科学画六十余年的曾孝濂说 , 他所做的是一种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益的工作 , 同时也是自己的兴趣爱好 。 以自然为师 ,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
“年轻时是爱好 , 工作中是职责 , 退休后就是个僻固”
北青艺评:您是怎么接触到植物科学画领域的?
曾孝濂:1958年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 正在迷茫 , 接到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录用通知 , 半天工作半天学习 。 我很快就去报到 , 那个时候路不好走 , 每天坐着背一个大气囊的老式公交车 , 但当时我特别高兴 , 觉得真是天赐良机 。
那时正好国家下达“三志”的编写任务 , 包括《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 , 中国是一个动植物资源大国 , 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志书 , 这是重大项目 。 我从小就喜欢涂鸦 , 单位看我可以画 , 就把我分配到分类室为《植物志》做插图师 , 这就是机缘巧合 , 愿望和客观需要相结合 , 所以就走上了这条路了 。
北青艺评:6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情 , 这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非常不可思议 , 是什么让您把植物科学画当成一生的志向的?
曾孝濂:心甘情愿 , 矢志不移 , 这既是国家需要 , 也是自己喜欢的事 , 没有想到过其他 , 就成了终生的追求 。 年轻时是爱好 , 工作中是职责 , 退休后就是个僻固 , 改不掉的习惯 。 如果没有这个事儿支撑了我 , 我可能就没有那么愉快 , 身体也没那么好 。
北青艺评:当我们听到“植物科学画”的时候 , 大多数人会困惑:这是绘画作品还是科学插图?
曾孝濂:植物科学画是我们国家的官方名称 , 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 , 不管叫什么 , 这个画是为科学服务的 。 科学家是用逻辑思维 , 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植物的生长规律 , 找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 , 到最后总结出论文 , 除了文字描述以外 , 还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 把这个自然界的物种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清楚 。
在一些艺术院校和艺术系统 , 一般就叫它生物类插画 , 不管动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是生物 , 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述它的特征 , 而且多数是用在科学著作里面 , 所以叫生物类插画专业 。
北青艺评:这个画种跟其他绘画有什么不一样?
曾孝濂:首先是观念不一样 , 主流绘画是为了抒发画家本人的内心世界 , 比如画梅花就画它的骨气 , 把它拟人化、人格化 。 但是植物科学画家画梅花要把梅花的形态特征 , 包括它有几个花瓣、几个雄蕊 , 它的叶子怎么长等等这些植物分类学的特征画出来 。
植物科学画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 它的前提是要表达物种的形态特征 , 尤其是关乎在植物分类学上鉴定物种 , 一定要画清楚 。 同时它还要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 这种美与纯艺术美的观念不同 , 纯艺术的审美没有绝对标准 , 而植物科学画要接近客观存在 , 接近动植物原初的自然状况 。 只要你画对了 , 它确实是美的 , 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 。
- |唐末诗人留下300多首作品,后人评价,唯有这两句是经典
- 叶大掌柜|三本被书友吹爆的仙草级小说,评分高达9.8,熬夜通宵也要看
- |曾孝濂:只为描摹生命力的状态
- 工人|职场中,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做到两个忽略和两个总结
- 姜松荣|画评丨姜松荣:视角与述事——黄照油画作品评述
- 艺术|评展|否定培根是错误的,但不质疑也是一种错误
- 海外资金|3.16 早评 靴子未落地,冲高管住手
- 古代女性|评图像中的女性:古代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Allport|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内在人格是什么样的吗?| KY测评实验室
- 民族国家|艺评|用文艺提升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