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这种推理小说,一说类型就已经泄底了( 二 )


首先 , 谁在骗读者?答案是作者 。
不是凶手制造了复杂的诡计欺瞒书中的其他人 , 而是作者在主动欺瞒读者 。 在这个定义中 , 凶手做了什么 , 也可以是无足轻重的 。
其次 , 他怎么骗?答案是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 。
不是钓鱼线 , 也不是时间差 , 就是单纯的文字技巧 。 在这个定义下 , 作者隐瞒的事情变得丰富起来 , 推理小说的真相也不再局限于“谁是凶手”“怎么做的”“为什么杀人” , 而是任何东西都可作为解答 。 甚至是小事 。
在凶手退位、作者站到台前的叙述性诡计中 , 读者可能一开始就知道A因为生存压力在午后3点残忍地杀害了B , 这部分完全没有隐瞒 , 但一直到最后 , 读者才发现 , 原来A和B都是大草原上的狮子 。
隐瞒和案件可能没什么大关系的小事 , 以此在小说最后完成意外感 , 这是叙述性诡计所追求的乐趣 。
那么 , 可以和凶手无关 , 可以和侦探无关 , 也可以和犯罪行为无关的叙述性诡计 , 是推理小说吗?当然是 , 因为推理小说最重要的乐趣 , 就是让读者感到意外 , 至于手段 , 不是非得用杀人犯罪那一套 。
侦探|这种推理小说,一说类型就已经泄底了
文章图片

《禁闭岛》(2010)剧照 。
02
叙述性诡计的源头
即便是现在的读者 , 看到叙述性诡计的时候 , 反应也是大相径庭的 。 有的人如痴如醉 , 有的人深恶痛绝 。
可以想象 , 当第一本叙述性诡计的作品诞生时 , 人们会是什么反应 。
通常意义上 , 推理界公认的第一本叙述性诡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1926年出版的《罗杰疑案》 , 这本书在出版之后确实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 如今我们回过头看 , 此书当之无愧是推理史上的经典之作 , 但它究竟是不是叙述性诡计 , 则又被拿出来讨论 。
在我个人对于叙述性诡计的定义中 , 《罗杰疑案》并不算叙述性诡计 , 之所以被奉为叙述性诡计鼻祖 ,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阿加莎的推理小说写法 。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 叙述性诡计 , 诡计在于作者的叙述上 , 而不在其他地方 。 但阿加莎的文字技巧十分出色 , 误导和心理盲点是她的招牌武器 , 在她那个年代 , 普遍的推理小说都是“直球决胜” , 作者通常将精力投诸于案发现场的细节、线索和嫌疑人言谈之间的矛盾 , 以此来进行破案 , 作者还是藏在“侦探—助手”这一对搭档的身后的 。 而阿加莎的作品 , 她的个人风格极为鲜明 , 不管是波洛还是马普尔小姐 , 都只是她的代言人 , 在某些作品中 , 不仅读者 , 甚至连侦探都要欺骗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杰疑案》 。
从阿加莎的作品开始 , 读者第一次认识到了“叙述者的不可信” , 文本本身是带有欺骗性质的 , 一封信、一张图、甚至整本书 , 这些白纸黑字不再是无可辩驳的铁证 , 而是模棱两可的信息 。
而这种叙述手法 , 显然阿加莎并不是在《罗杰疑案》唯一一次、甚至第一次拿出来使用 , 区别只是她使用的多少 , 带来的真相意外感强烈与否罢了 。
从这一点上看 , 与其说《罗杰疑案》是叙述性诡计的鼻祖 , 我更倾向于说是阿加莎这位作者启发了后世的叙述性诡计 。
和“推理小说”这个专有名词一样 , “叙述性诡计”也源自日本的定义 , 距离《罗杰疑案》出版一个甲子之后 , 这种被称为“叙述トリック”的新颖小说在日本迅速风靡起来 , 并且被一众新本格作家玩出了更多的花样 。
侦探|这种推理小说,一说类型就已经泄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