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罗马的“艳遇”,比不上对重庆的深情( 二 )


“我在上海待了两年 , 当时总去看那些租界 , 去看电影 , 去看很多关于上海的书 , 所以有一个上海情结 。 ”上海带给虹影如鱼得水、八面来风般的奇异体验 , 每当置身于外滩 , 往昔岁月都在虹影面前走马灯似的闪耀着 。
上海|与罗马的“艳遇”,比不上对重庆的深情
文章图片

上海带给虹影如鱼得水、八面来风般的奇异体验 。 /图·pexels
她仿佛能听懂这座城市里所有人说的话 , 能看到消失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所有景象 。 留声机的靡靡之音、舞厅里的错乱脚步、夜上海的馥郁芳香 , 充盈了她的心田 , 让她不得不停下来注视上海并为其写作 。
另一方面 , 虹影对上海的偏爱是种本能 , 那是给了她生父般温暖的养父的家乡 。 幼年时 , 母亲外出务工 , 父亲操持家务 , 做江浙口味的菜 , 用吴侬软语同她讲话 。 上海的味道和声音就这样刻在了她的骨子里 。
所有把虹影和一座城市联结起来的要素都来自“人” , 她眼中的城市也有“人”的生命 。 城市不是一架机器或一个没感情的物件 , 它有缺点也有优点 , 会犯错也会弥补 , 被误解也被原谅 。
拿北京来说 , 虹影之所以那么喜欢 , 当然有历史文化层面的原因 , 但更重要的是“北京的人” 。 过去的帝王将相、三教九流是她的兴趣所在 , 在此生活的朋友们给了她归属感 。
上海|与罗马的“艳遇”,比不上对重庆的深情
文章图片

除了城市本身 , 虹影更关注城市里的人 。 /图·pexels
一些北京好友的职业跟文艺毫不相干 , 他们却是虹影大半生的莫逆之交 。 每当想起这座城市 , 她就会想到他们 , 想到与他们共度的时光 。
当感知得到表达
虹影的共情能力不逊于她卓越的记忆力 , 甚至更胜一筹 。 她无时无刻不在感知 , 感知城市和人 , 感知万物、宇宙和时间 。 她看见、听见、感受 , 她需要发出声音 , 也需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 所以她写作 。
《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这两部自传体小说相继问世后 , “母亲”便成了虹影作品中被反复解读的意象之一 。 自己成为母亲后 , 她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 。
上海|与罗马的“艳遇”,比不上对重庆的深情
文章图片

虹影作品《饥饿的女儿》 。
“我的心以前像一片海 , 而不是一个大洋;像天上有星星 , 而不是一个宇宙 。 她好像是把我的人生打开了 。 ”虹影说 , 若不是女儿的到来 , 她或许不会尝试儿童文学的写作 。
现在 , 她十分庆幸能为孩子留下丛书《神奇少年桑桑》和《米米朵拉》等作品 。 去年问世的《月光武士》也带有成人童话的色彩 。
虹影不是一位主题先行的作家 , 她很少让自己的人物在故事中做演说性的发言 , 或发表任何一种观点:“我首先感兴趣的是故事本身 , 我想用故事本身来说明一个我的观点 。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她的观点 。
不过 , 虹影坦承自己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 。 令她遗憾的是 , 从弗吉尼亚·伍尔芙到西尔维娅·普拉斯 , 再到如今的一些文艺作品 , 女性主义标签的滥用常使人忽视作品本身的魅力 。
上海|与罗马的“艳遇”,比不上对重庆的深情
文章图片

作家虹影近照 。/受访者供图
前些天 , 虹影和朋友因一部标榜女性主义的电影发生争执 。 “难道它不是一个‘人’的电影吗?”她拿自己的小说举例 , “我作品里面的女性 , 仅仅是我在表现女性吗?不是的 , 我认为这样太单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