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用“河流”和“陆地”来区分文学 , 那么虹影一定属于前者 。 她的作品几乎都与长江联系在一起 , “如果把长江从我的作品里面剥离开 , 好像都不存在” 。
虹影认为 , 因为人在 , 河流才是现在这样的河流;因为有人 , 这条河流才会被记录下来 。 在漫长的游历中 , 她找到了“河流因人而存在 , 并非人因河流而存在”这一观点的论据 。
从长江、黄河到台伯河、泰晤士河、塞纳河 , 从奔腾入海的大江到乡间蜿蜒的溪流 , 虹影发现 , 人的聚集往往从河流两岸开始 。 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 , 沿河而建的房屋则是人对于文明的向往和自觉性的一种体现 。
文章图片
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 , 也是作家虹影灵感的源泉 。 /图·pexels
河流之于虹影 , 是生活的必需 。 定居北京后 , 她依旧沿河而居 。 隆冬时节 , 窗外静谧的运河隐匿于一片灰白的工业化图景之间 。 在她凭栏远眺的同一时刻 , 1500公里外的长江重庆航段繁忙如常 。
与虹影儿时相比 , 这条河流的冬日面貌更为宽阔、热闹 , 能够容纳吨位更大的船只 。 河岸的景象也日新月异 , 纤夫那精瘦有力的背影和穿雾而行的歌声 , 早已在历史的洪流里消融了 。
尽管如此 , 长江还是虹影熟悉的那条河 , “江水流淌的速度是一样的 , 这条江上的人们的情感还有记忆是没有变的” 。
当重庆变成世界
长江与重庆共同塑造了虹影 , 她对重庆的印象不曾因个人身份和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
文章图片
长江与重庆共同塑造了虹影 。 /图·unsplash
虹影看见的重庆始终是一条江 , 是江上起伏不定的一座山城 。 岸边随处可见来往的行人、挑担子的人和辛苦的女人 , 有船只在他们身边进港、启航或驶过 。
上世纪40年代 , 重庆龙盘虎踞 。 无数重大决策与事件在此发生 , 演变出无数故事与传说 。 它们以口传文学的形式代代相传 , 绕过大大小小的陪都遗址 , 最终进入了一个孩子苍白的心房 。
这个孩子就是虹影 。
童年时期对那个不可知的世界的探索欲望 , 使她像一棵树冠广展的黄葛树 , 渴求着外部世界的空气和水分 , 长成了一个“异文化者” , 主动、迅速而深入地接收着新的文化和外来文化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抄本”盛行 。 虹影在深受民间故事与中国古典小说影响的同时 , 也在翻译版本的西方文学、哲学作品中恣意徜徉 , 向“异文化”张开了怀抱 。 她对城市与人、文学与城市间关系的理解 , 也因此有别于其他作家 。
文章图片
作家虹影近日接受《新周刊》专访 。/受访者供图
“对一个作家来说 , 城市造就了一个人 。 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 取决于他后来吸收的是怎样一种营养 , 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体现 。 ”城市在“成人”之路上发挥了核心作用 , 城市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 并最终体现在城市中的人身上 。
重庆是虹影看待城市的恒定“参照物” 。 在审视上海、伦敦、罗马、纽约等她生活或游历过的城市时 , 她参照的都是重庆;当以这些城市为背景写作时 , 她也会想到身处重庆的人在做什么、会怎么做 。
虹影的作品中 , 上海的占比仅次于重庆 。 一方面 , 面对这座城市浓厚的“异文化”氛围 , 就像李白面对庐山瀑布 , 那股“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吸引力令人避无可避 。
- 99版人民币|99版全套与四版小全套,谁更有收藏价值?
- 诗歌|【摄影与诗歌】‖岁末小记
- Photo|与花儿的邂逅……
- 生活|自律与努力,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 |他曾参与翡翠“四大国宝”制作,与玉结缘竟是源于《北京日报》
- |好戏云端看不停!上海推出110项免费线上文化活动
- 伊坂幸|与伊坂幸太郎一起写小说
- |得到领导赏识与提拔,生肖狗在职场之路越走越顺,能力得到发挥
- 我与姑母叶嘉莹|《我与姑母叶嘉莹》:难忘人生岁月亲历者和参与者
- |林正刚职场案例:“价值主张”在工作与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