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案上几条活鱼 , 便是斫鲙的食材 。
宋人所说的鲙 , 指生鱼片、生肉片 , 斫鲙即是将生鱼切成薄片 , 食用时蘸葱丝与芥末酱生吃即可 , 跟我们现在吃日本刺身差不多 。
宋代时候 , 名流圈很流行斫鲙 , 以刺身为人间美味 。
宋笔记《侯鲭录》收录了一份当时最美味的饮食名单 , 其中之一便是“吴人鲙松江之鲈” 。
北宋梅尧臣家有一厨娘 , 善斫鲙 , 朋友均“以为珍味” , 欧阳修、刘原父诸人“每思食脍 , 必提鱼往过”梅尧臣家 。
南宋陆游诗“斫鲙捣齑香满屋 , 雨窗唤起醉中眠” , 所咏叹也是斫鲙佐酒的美味 。
古人认为 , 一名高明的厨师 , 斫脍之时 , 应“操刀响捷 , 若合节奏”;切出来的鱼片 , 要“縠薄丝缕 , 轻可吹起” 。
苏东坡的诗句“运肘风生看斫脍 , 随刀雪落惊飞缕” , 便是形容这种高超的斫脍技艺 。
不妨将酒流沟宋墓的斫鲙厨娘砖刻找出来 , 以便我们更加真切地观察厨娘斫鲙的风姿 。 你看她那抬臂挽袖、胸有成竹的样子 , 想来应该身手不凡 。
本文图片
斫鲙厨娘画像砖
由于厨娘年轻漂亮 , 手艺又好 , 可谓才色俱佳 , 因此很是吃香 , 富贵之家都喜欢聘请年轻厨娘做菜;
民间许多人家也特别注意培养女孩子的厨艺 , 以图女儿能被富贵之家相中 , 聘为厨娘 。
唐朝时 , 岭南人家的女孩子 , 不管贫富 , 女儿擅长女工不是什么成绩 , 擅长做菜那就是“大好女”!
所以百姓婚聘 , 相互说:“我家的女儿 , 裁袍补袄 , 那显然是不会的;但如果说收拾整治烹饪那水蛇黄鳝 , 是一条必胜过一条!”
宋代时 , 杭州一带甚至出现了“重女轻男”的风气 。
中下的家庭 , 不重视生男孩子 , 每每生女孩 , 必然爱护 。 女儿长成 , 就会根据其姿质教授技艺 。
为什么会“重女轻男”?
因为女孩子如果从小训练她的才艺 , 长大后便可凭着一技之长 , 被富贵人家聘请为“针线人”(相当于私人高定服装设计师)、“杂剧人”(女艺人)、“拆洗人”、“厨娘” , 等等 。
其中“厨娘最为下色 , 然非极富家不可用” 。
但即使是“最为下色”的厨娘 , 也是色艺俱佳 , 气质不凡 , 身价不菲 , 绝不是寻常人家所能聘请得起的 。
厨娘故事
宋朝厨娘的气度与厨艺到底牛成什么样子呢?我举个例子吧 。
北宋有一位叫梵正的尼姑 , 厨艺好得不得了:“比丘尼梵正 , 庖制精巧 , 用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 , 斗成景物 , 若坐及二十人 , 则人装一景 , 合成《辋川图》小样 。 ”
意思是说 , 梵正能够以瓜、蔬等素食材 , 运用炸、脍、脯、腌、酱等烹饪手法 , 按照食材、佐料的色泽 , 拼成山川流水、亭台楼榭等景物 。
假如一桌坐20人 , 每位食客面前 , 居然各设一景 , 将一桌菜合起来 , 就是微缩版的王维《辋川图》 。
王维的《辋川图》已佚失 , 不过有摹本传世 。
本文图片
王维《辋川图》摹本
不妨来看看《辋川图》摹本(日本圣福寺藏) , 然后我们将它脑补成一桌菜 。
再讲一个更生动的厨娘故事 , 这故事出自南宋人廖莹中的笔记《江行杂录》 。
大约宋理宗宝祐年间 , 有位太守告假在家 , 因为家中饮食粗率 , 就想起以前某次参加官宴 , 膳食出自京都厨娘 , 极合口味 , 于是念念不忘 。
- |今年春天不流行穿碎花裙了,“越简约越高级”,这些搭配值得借鉴
- 花朝节|古诗八首看花朝节的演变,从唐朝的落花朝,到宋朝的花朝节
- 柳五儿|柳五儿:厨娘之女竟有“五月柳”风姿,她与林黛玉到底什么关系?
- |“天若有情天亦老”,数百年来无人能接,最后却被一宋朝酒鬼对出
- 穿衣搭配|普通人裤子没必要买太多,春季流行这3款,百搭时尚又特显腿直
- 陕西|为何说陕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让西方世界为之一颤?
- 汉朝|汉代为何会流行葬玉文化?都有哪些葬玉的形式呢?
- |U2美术馆落地朝阳大悦城,首展探索160年流行文化经典“爱丽丝”
- 人才市场|“慢就业”成为流行趋势,人才市场出现荒凉景象,应届生都去哪了
- 宋朝@李贺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无人能对,宋朝才有人对出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