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及其书法审美( 四 )


墨法 。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 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 。 “字本与笔 , 而成于墨”“肉生于墨 , 血生于水” , 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 , 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 。 字缺乏血肉 , 也就没有了生命 。 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 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 。 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 , 将浓遂枯” , 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 。 “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
用墨不可太枯 , 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 , 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 。 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 , 就是理想的用墨 。 即使过许多年 , 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 , 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 “不善用墨者 , 浓则易枯 , 淡则近薄 , 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启明注:在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中黄简老师也有特别提到这无种用墨的差别 , 大家感兴趣可以在公众号回复“黄简”) , 但也不能过分悬殊 , 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 , 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 , 才是理想的用墨 。
审美|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及其书法审美
文章图片

比如下面图一中的这个“丧”字 , 书写完成这个字 , 总共完成了11次的锋面变化 , 从起笔的横画的“空中蓄势” , 到落笔转换为了“半藏锋” , 这是第一次封面变化 , 很多人以为这里是“露锋”书写 , 其实不然 , 此作应为半藏锋的笔法 , 在横画连接上面的竖画的时候 , 完成了两次的封面变化 , 如图中二中的“2”于“3”处 。
再到后面的一直到11处 , 一共完成了11此的变化 , 很多人会有疑问 , 写个字至于这么么?我没有这种变化 , 也同样能够写好字 。 这其实就是一般人与王羲之的察觉 , 后世的书法高手 , 能够完成如此丰富的锋面变化的人极少 , 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晋人书法内涵丰富和点画蕴藉的根本原因 。
我们对比一下当代某位“田姓”书法家的行草书就不难发现 , 王羲之的锋面变化几乎笔笔都有 , 而“田姓书法家”的行草书乃是“一面锋” , 一面锋就意味着点画单薄 , 笔笔侧锋 , 力不能透过纸背而仅仅是浮在表面 , 这种线条是书法的大忌 。
审美|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及其书法审美
文章图片

再来看这个“乱”字 , 从第一次的起笔半藏锋 , 到最后的竖弯用笔 , 一共完成了10次的封面转换 , 每两个笔画的交汇之处 , 就是一次“封面”变化的过程 。
为什么要换锋 , 又是怎么做到这种换锋的呢?
毛笔是一个锥面 , 有无数个面 , 在行笔的过程当中 , 刮、擦、涂、抹形成的线条给人的感官以及其本身的艺术属性最低 , 而以裹锋中锋形成的点画饱满而圆润 , 并且也时常会有意外的艺术表达 , 这样的点画层次最为丰富 , 携带的信息也最多 , 这也是追慕的“中锋”用笔的原因 。
审美|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及其书法审美
文章图片

具体“换锋”的技法 , 包含了“留驻”、“蓄力”、“指腕转换”等诸多的动作要领 , 需要长期的实践应用方能运转自如 , 高明的点画之功是经年累月的产物 , 没有丝毫可以取巧之处 , 一个人的书法功力 , 也往往可以从一根线条当中看出来 , 而这也恰恰是那些取巧学习“丑书”或者“美术字”的人 , 所不曾梦见的境界 。
当然《丧乱帖》在字法以及章法上的内涵丝毫不亚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 足以称之为王羲之传世第一发帖 , 关于这一点 , 我们后续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