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幕后操盘手揭开《人世间》世间事】这句话给了吴凤未很大的感触 , 于是她不断地往梁晓声家中跑 , 向梁晓声表达自己对于平凡周秉昆直面生命伟大意义的理解和对他在苦难生活中依旧闪闪发亮的坚韧内心的敬佩 , 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良文化 。
梁晓声曾多次告诉吴凤未 , 不敢把作品拿出来和她合作是因为担心她没做好而导致她“挨骂” 。 吴凤未回复道:“我们的人生成长路上不是应该接受不同的声音吗?只有在不同的声音和质疑中我们才能成长 , 我们才知道我们前方的路是什么样的 。 如果一个人想要做成一件事 , 连不同的声音都接受不了的话 , 我觉得他一定成功不了 。 ”
虽然自己从传统出版行业出身 , 但作为IP运营手 , 吴凤未又会带着直面商业的思维看待和思考主流现实主义作品 。 她坦言 , 决定开发《人世间》IP比正常市场作品难一万倍 , 因为它所面临不仅仅是单一的困境 , 而是全行业重新洗牌再回归的一次困境 。 “有些人在走前辈已经探索完的路 , 有些路是摸索的路 , 我觉得《人世间》就是今天中国现实主义里程碑的一道难关 。 ”
本文图片
梁晓声笔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我想太多杂念的东西 , 例如它是否可以获奖 , 它应该吸引什么样的观众 , 这都是一种迎合性心态 。 我们在看到一部文学作品时 , 眼睛里是要有星辰大海的 ,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把这部作品往前推 。 ”
吴凤未始终记得 , 当梁晓声老师决定把《人世间》交到自己手中时 , 他全然托付 , 甚至连合同都没有看 , 他说:“我相信你们 , 你就告诉我在哪里签字就好了 。 现在决定把全球全版权独家签约给你们 , 相信年轻人 , 你大胆去干 。 ”
挖掘商业性是文学IP市场化运营第一要素
好的文学IP一定能开发出令人满意的影视剧吗?从现有的众多IP改编案例来看 , 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
需要多少资金投入?会面临怎样的市场风险?合作伙伴如何选择?市场画像如何把握?这是所有IP开发者在拿到作品版权后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 也是决定作品最终市场呈现效果的关键 。
“打铁还需自身硬 , IP运营者首先要对整个行业有清醒的把握与判断 。 我在开发IP时既不是传统的出版思维也不是单一的影视思维 , 而是带着综合的商业链条思维对作品进行画像和复盘 , 不然即便有十个‘茅奖’我也没有思维意识 , 更开发不出来成功的作品 。 ”
作为职业文学IP运营者 , 吴凤未操盘过多个成功案例 , 她认为衡量一个IP的商业价值就是9个字——商业性、文学性、社会性 。 其中 , “商业性”被吴凤未视为文学作品IP商业化开发的第一要素 。
“任何作品只要开始运营就必须直面商业 , 严肃文学也能够实现好的商业收益 。 但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被开发 , 如果一个作品只有很强的文学性但却没有商业性 , 那就没有必要去进行商业化运营 , 强行开发很有可能不被市场所接受 , 反而是对作品的伤害 。 ”吴凤未认为 , 进行IP开发的运营者一定要有足够专业的判断能力 , 清楚作品的市场定位和受众群体 , 了解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 , 知道影视化语境下该如何改变 , 市场的规则与政策又是什么 , 而这都要基于对IP整体商业性的判断 。
以《人世间》为例 , 吴凤未在作品还未获奖时就敏锐地注意到了原著的商业价值 , 而在拿到作品全版权后 , 无论是电视剧改编还是话剧版创作吴凤未都选择与业内最顶尖的团队进行合作 , 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一遍遍去完善运营方案 , 使得IP能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完美呈现 。
- 运营方|专访|幕后操盘手揭开《人世间》世间事
- |审美是普罗大众原始的本能|专访 x 梁志永
- 传播学|专访|刘海龙:传播学如何克服学科身份焦虑?
- 于震|《鼓楼外》诠释“艺大于天” 专访于震:演员活在角色里,导演活在剧里
- 下篇|【下篇】专访|程永新:有思想的写作者还是太少了
- 中国|【上篇】专访|程永新:小说的最高任务是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 诗歌|专访|诗人凌越:我享受诗歌带来的寂寥的美感
- 中国社会学|社会学需要更多关于“现代”的研究|专访陈映芳
- 性格|社会学需要更多关于“现代”的研究|专访陈映芳
- 专访|社会学需要更多关于“现代”的研究|专访陈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