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爱的描绘和抒情

郭建强
写字的 , 画画的 , 弹琴作曲的 , 塑泥巴雕木刻石的 , 还有拍电影搞前卫艺术的——实际上都一样 , 都想把生命状态和感受呈现出来 。 至于浓淡轻重远近 , 滋味是各有其好 , 各见真章 。 但是 , 文学艺术的林林总总 , 花花草草 , 总有一个主流——大概是指出俗入雅 , 以真善美熏陶人心 。
这样说 , 是源于人类避恶趋善、崇尚光明的天性 。 有时候 , 我的目光会被汪曾祺先生充满人间烟火味道的描绘吸引 , 进而被他色香味俱全 , 却又省略猛火大料的文笔俘虏——谁不喜欢活着呢 , 活着真好 , 活着的闹腾与搓磨 , 活着的风景与美好 , 不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体验吗?我们的文学艺术 , 不就是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生存环境的认识、批判和赞美吗?
相由心生 , 文也一样 。 我读秦青的书稿《我的绿色家园》 , 第一感觉是她格外热爱生活 。 既是职业使然 , 更是爱和责任的驱动 , 秦青绘制了一组由优秀的军人、退役军人和军属组成的群像 。 她笔下的这些人物 , 像是柱梁成为全书的筋骨 。 秦青的热爱生活 , 不是鲁迅先生式的 , 也不是杰克·伦敦般的 , 而是被华夏文化敦厚敏感的养分滋润过 , 被诗书礼教磨洗过的 。 从她的笔名 , 我们可以看出陕西和青海两地基本概况了她的生命过程 。 读文章 , 得知她从秦而青已经二十多年了 。 在这二十多年里 , 秦青用眼睛、耳朵、身体的灵觉和发自内心的眷恋 , 拥抱着这两方水土 。 虽然三秦大地的雨丝和柳枝不时拂动在秦青关于西宁、关于青海的文字里 , 但是高大陆的千年古城越来越成为作家描摹的重心了 。 青海 , 尤其是西宁的历史地理、生态自然、书香琴语、风俗人情、城建交通、起居餐饮 , 都成了秦青认识这座城市、亲近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赞美这座城市的观察点、感受点和认同点 。 穿行在秦青文字里的虎台四季、夏花灿烂的湟水园、排灯耀目的湟源城、力盟璀璨的夜景 , 感觉杂花生树 , 诗意盎然 。 秦青用情用心地书写 , 表现和讲解着西宁的前世今生、构架纹理、色彩气味、性格气质 , 如数家珍 。 她完全不像是嫁过来的媳妇儿 , 而是一个女儿——对西宁的热爱简直扑面可感 。 秦青对于爱的描绘和表达 , 呈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 “我们高原也有江南”“枕着海湖的风景入眠” , 作家替谦逊的西宁人表达着一种自足和骄傲 。 实际上 , 青海——西宁自古以来就有包容五湖四海的气度 。 这片土地既赋予本地人(谁是最初的本地人?)以尊严 , 也将同样的尊重留予新来的居民 。
通览全书 , 不难发现“真诚的爱”是秦青写作的动力 , “细腻的爱”是她的文章的魅力 。 秦青的这本书文化色彩鲜明 , 她把对于西宁的热爱转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书香和花馨是她文章的品相和精神 , 也是具体表达自己和西宁融洽度的象征物 。 秦青倾注了大量的笔墨给西宁大大小小的书店绘影 , 继而写下多篇阅读笔记 。 书籍和阅读 , 就像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旅行和交谈 , 投影在秦青的西宁的背景上 , 形成了密径交错的内心的图案 。 我把秦青的这类文章 , 看作是她对于西宁、对于自我、对生命理解的一种提纯 , 一种予以情感“理性的钙质”的表达 。 显然 , 经过沉淀、淬洗 , 重构的情感 , 无疑更见华彩 。 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其实 , 天成妙手是既有训练和天分的因子 , 也有社会际遇的作用 。 秦青的行文风格烁动着朱自清等前辈作家沉厚的色泽 , 语气亲切 , 语言朴实 。 她写人叙事描物 , 往往能突破种种“内部视角” , 而使文章雅俗共赏 , 笔触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