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中的达观淡定:有生必有死,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一朝出门去 , 归来良未央 , 人生贵在知死知生
又是一年芳草生 , 而时节春分之后近清明 。 古人的最早的清明节并非祭祀先祖的大节 , 是古老的火神山神的崇拜 , 禁火敬神 。 先秦晋国大臣介子推辅助晋国公子重耳 , 功成身退 , 隐居深山 , 结果晋文公为了见他 , 放火烧山 , 结果酿成介子推被烧死 。 晋文公非常惭愧 , 设立寒食节 , 禁火追思 。 这中间也有环保的概念 , 尤其是仲春雷电增加 , 容易产生山火 , 而人们也因为用火不慎 , 容易发生火灾 , 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 , 故而寒食节变成了明确的禁火节 , 在汉朝某些山林多的地区 , 可以长达一个月 , 人们不能点火 。 涵盖了清明节气 。
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如此 , 有的是一天 , 有的是数天 , 那么禁火的日子 , 人们该做些什么呢 , 提前准备冷食 。 而此时正是仲春时段 , 人们纪念介子推 , 同时也提着祭品 , 去祭祀自己祖先 。
寒食日和清明节十分接近 , 到了唐朝宋朝 , 官员的假期 , 都是寒食清明连给 , 到了明清两代 , 清明节就成了祭祀的大节 。 实际这个时段包括了寒食节清明节前后数天 , 甚至以清明节为节点的前后一个月 。
我来谈这些 , 和陶渊明的拟挽歌词有关联吗?
当然有 , 因为正是农历的二三月是重要的踏青扫墓祭祀的日子 , 关于人生生死的问题 , 是直接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的 。
汉末古诗十九首里“悠悠涉长道 。 四顾何茫茫 , 东风摇百草 。 ”在春风拂动草木的路上旷野行驶 , 你看到的是无限的春色 , 还有一座座平缓铺着春草的坟墓土丘 , 哪怕你此时并非特地去做祭奠 , 你也会想到“盛衰各有时 , 立身苦不早 。 人生非金石 , 岂能长寿考 。 奄忽随物化 。 ”
何况此时的踏青 , 很多人一方面是享受山川春色 , 一方面也以最诚挚纯净的心情祭祀先祖 , 慎终追远 , 让春色更有灵魂气息 。
汉朝帝王崇尚神仙长生不死 , 然而老百姓并非都确信 , 因为 , 生老病死就在身边 。 虽然也有很多仪式 , 表达灵魂的永生 , 愿望肉体羽化而不是腐烂 。 但是人的死亡 , 是生命中的大事 , 谁能无动于衷?汉朝晚年的战乱 , 倾覆了帝国的繁荣 , 大量非正常的死亡 , 让人们觉得人生的短促 , 质疑所谓神仙和永恒 。
汉末古诗十九首里 , 多次出现这样质疑的诗句 , “人生忽如寄 , 寿无金石固” , “服食求神仙 , 多为药所误” 。 “仙人王子乔 , 难可与等期 。 ”等待人生终点的 , 就是泥土和坟墓 。 而且在汉末 , 非正常的死亡随时到来 , 让人们在悲哀中更加珍惜相守和快乐 。
挽歌 , 自然是生者给亡故者的悼亡歌曲 , 往往送行的时候 , 摇着铃 , 举着幡 , 歌唱逝者的生平和生命离开的悲伤 。 但大多数都是一种投射状态 。
晋朝的贵族也有人自己给自己写挽歌 , 但是估计也是希望自己的悼亡词 , 比别人的更加华美贴切 , 歌功颂德 , 以让后世纪念 。 但是这都不如陶渊明 。
只有陶渊明的《拟挽歌辞》是站在一种特殊的角度 , 就是我 , 从死亡到安葬这一过程 。 就是人还没有死亡 , 体会一把最接近死亡的感觉 。 这是非常特殊奇异的视角和状态 。
但是正是这样的状态 , 让我们了解生死 , 更豁达生死的存在 。
未知死 , 焉知生 。 正视死亡 , 才能更拥抱生活 。
“有生必有死 , 早终非命促 。
昨暮同为人 , 今旦在鬼录 。
魂气散何之 , 枯形寄空木 。
娇儿索父啼 , 良友抚我哭 。
得失不复知 , 是非安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