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刻于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 , 在“西北一带村庄图说第九”中明确标注出“桃花寺”的位置 , 还配有文字说明:“桃花寺 , 河曲巨村也 。 其连村曰董家新房 。 对河曰赵家庄 , 曰丁家庄 , 曰窑洼 , 三村相比 。 堤在窑洼外 , 而大道出桃花寺前 。 ”可知 , 桃花寺在城北二十里 , 即今北辰区的范围内 。
及至近代 , 桃花寺却已荒芜 , 颓败为邱墟 。 那桃林也随寺院消失 , 难觅踪影 。 只留下诗句“桃花寺外桃花口 , 杨柳青边杨柳青 。 七十二沽沽水阔 , 半飞晴絮半飘萍”供人凭吊 。 幸而 , 三津春色未绝 , 赏桃风尚如故 。 西沽桃花堤成为津沽父老的踏春胜地 。 阳春三月 , 杨柳随风摇荡 , 桃花迎人欲笑 。 朝暾相映 , 倍觉可观 。 蝶舞蜂飞 , 宛若天然图画 。 “自西沽至北洋大学一带 , 花荫夹道 , 开遍二里许 , 津门别无佳风景 。 ”
何径通往桃花堤
在陶潜笔下 , 世人难寻“桃花源” 。 武陵人是经一番奇遇而得入:“林尽水源 , 便得一山 , 山有小口 ,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 , 从口入 。 初极狭 , 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 ,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
西沽位于天津城北 。 虽不甚遥远 , 但若前去 , 亦有多条道路、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 1936年4月12日《益世报》上刊发的《话西沽》中 , 就为读者指明了前往之途:“由市中去桃林有三路可走:一由河北黄纬路 , 过北洋工学院桥可直达 , 了无野趣;一由北大关下电车 , 转河北大街而至 , 则不堪烦嚣;一由金钢桥登舟 , 溯流而上 , 行一小时即到 , 较有诗意 。 ”仔细品读不难发现 , 该文在委婉地推荐最末一路 。
上世纪30年代 , 从市内去西沽 , 单以价钱而论 , 雇船与坐车相差无几 。 不同的是 , 乘舟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 , 以致成为多数人的首选 。 这在当年各大报纸杂志刊登的游记中能得到证明 。 正因此 , 每年三四月间 , 船家的生意较平日好上许多 。
俗话说 , 同行是冤家 。 生意多了 , 你争我抢 , 纠纷随之而来 。 轻则引发口角 , 重则拳脚相加 。 1935年3月19日 , 田畴与胡奇二人西沽踏春 。 日暮黄昏 , 他们坐船而归 。 因船户招揽生意 , 彼此嫉妒 , 矛盾激化 , 乃至大打出手 。 其被田畴形容为“西沽归途一幕活剧 , 船夫互殴各逞威风” 。 为劝诫大家切勿争强斗狠 , 而是要和气生财 , 胡奇以其擅长的木刻版画创作《西沽道上之械斗》一幅 , 发表在1935年3月22日的《大公报》上 。 田畴则写成《桃林械斗记》一文 , 分上、下两篇 , 刊登在1935年3月22日、23日的《大公报》上 。
讲完水路 , 再言陆路 。 有鉴于游春市民逐年增多 , 官方也在不断修筑道路 , 完善设施 。 大红桥以北的西沽大道 , 是市区连接北乡的交通要衢 , 也是通往桃花堤的必经之路 。 该路原系土道 , 坎坷不平 。 每遇雨水 , 更泥泞不堪 。 市工务局为便利交通起见 , 特于1936年将其铺筑为炉灰路面(见1936年7月16日《大公报》载《西沽大道 , 工务局修筑工竣》) 。 1937年初春 , 工务局又派员进行铺垫 , 以保证道路平坦 , 方便赏花民众(见1937年3月13日《大公报》载《桃花将开 , 津工务局派夫修垫西沽大道》) 。
赴西沽之途 , 水陆两便 , 各有趣味 。 《益世报》刊发的一篇诗词描绘得很是到位:“津门七十二名沽 , 惟有西沽世上无 。 十里桃花红锦簇 , 一溪春水碧罗铺 。 枝头呖呖啼黄鸟 , 波上悠悠浴白凫 。 日晚人声喧渡口 , 归来荷钟几农夫 。 ”(见1926年5月1日《益世报》)
- |随笔: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 春色|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新绿|广西南宁处处春色 树木吐新绿木棉花悄然绽放
- 杨兴德|春色横空永遇乐,高山流水凤归云——杨兴德诗词六首
- 节气|花样菏泽|满城春色关不住 一路繁花皆盛景
- |满城春色藏不住,经开区迎早春
- 春分|春分|万物复苏春色浓
- 春色|花露重,草烟低,春色正中分,人间好时节
- |杯中春色映山色 群燕纷飞谱作歌
-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