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桃花“解人意”
西沽桃花 , 在民国年间驰名京津 , 笔者分析起来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要归功于 , 此地各色碧桃 , 争奇斗艳 , 数里长堤 , 令人流连忘返 。 从节令上说 , 清明前后 , 正值北方踏青之时 。 久居城市 , 惯于尘嚣的人们 , 总希望能到郊外感受春的气息 ,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假期上说 , 当时的各大机关、学校多有春假 , 这也为出游提供了时间 。 如果单是三春桃花的自然风光 , 想来津城不止一处 。 为何独有西沽游人如织?另外不可忽略的是 , 北洋大学为其增添了人文底蕴 。
北洋大学 , 这座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 就曾坐落于桃花堤畔 。 花开长堤 , 多赖学校栽种树苗 , 悉心养护 。 每到花红柳绿之时 , 学校便敞开校门 , 欢迎各界参观 。 1928年4月7日《大公报》刊发《北洋大学全部开放》一文 , 记述了采访人员的见闻 。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 , 打开的不只是校园大门 , 连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设施均面向社会开放 。 这位《大公报》采访人员参观了水利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制图室、地质实验室、地质标本室、化学物理实验室、选矿实验室、冶金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等多个场所 。 此外 , 学生们组织的各类音乐会、武术会、摄影会、集邮社、魔术社 , 也会举办活动助兴 , 话剧、化装表演等各种活动轮番上演 。 这些对于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市民生活、为少年描画未来理想 , 都大有裨益 。 《益世报》上的一首小诗道出这一心声:“一曲长堤傍水涯 , 浓春点缀是桃花 。 芳菲十里东方软 , 珍重良时爱岁华 。 芒鞋未踏陇头云 , 心迹双清又染尘 。 林外疏钟三四响 , 声声如唤少年人 。 ”(见1928年4月12日《益世报》)
每当游人在半途之中 , 远远望见桃花堤 , 映入眼帘的还有学府 。 当知识成为一种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 , 在旷郊荒野中 , 这些建筑就显得格外宏伟与壮观 。 红楼、小桥、引堤、环河 , 相映成趣 , 再配上间或响起的笛韵歌声 , 这不就是津门的世外田园吗?
更为特别者 , 1927年的华北运动会网球比赛就在北洋大学进行 。 时间为4月7日至9日 。 “桃花亦似解人意 , 笑面相迎” , 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赛游玩 。
“花香人影两争妍”
俗话有言:“各花入各眼 , 各物归各人 。 ”面对西沽桃花 , 亦是如此 。 有人就曾感叹:“固然以超然的态度领略春光的人不是没有 , 但是大多数还是趁热闹 。 与其说是鉴赏潋滟的花光 , 毋宁说是瞧瞧士女的春妆 。 ”(见1929年4月15日《大公报》载《西沽之春》)对此 , 1939年4月1日的《新天花画报》上更是编出一篇《都会女人竹枝词》 , 有道是:“游春端在艳阳天 , 沽北桃红又一年 。 无限春光遮不住 , 花香人影两争妍 。 ”后附解说:“艳阳春暖 , 桃林盛开 , 西沽道上 , 女人辈亦多往赏之 。 桃花人面 , 发影衣香 , 艳媚娇妍 , 一时风尚凭空为大堤增春色不少也 。 ”上述还是格调高雅之士 , 有些人就显得缺少趣味了 。 如有评论道:“无论怎样 , 总是看人 , 不是看花了 。 所以所谓西沽之胜 , 不过是桃花引着‘红男绿女’去彼此互看罢了 。 ”(见1927年4月12日《大公报》载《看“看桃花”的》)
当然 , 游客中也不乏饱学之士 。 趁观览尽兴之余 , 略述感怀 , 诉诸笔端 。 每年春季 , 津城各大纸媒上有关西沽桃花的诗词、文章比比皆是 , 《西沽道上》《西沽寻春》《西沽春色》等等 , 成为见诸报端频次最多的题目 , 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 。
- |随笔: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 春色|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新绿|广西南宁处处春色 树木吐新绿木棉花悄然绽放
- 杨兴德|春色横空永遇乐,高山流水凤归云——杨兴德诗词六首
- 节气|花样菏泽|满城春色关不住 一路繁花皆盛景
- |满城春色藏不住,经开区迎早春
- 春分|春分|万物复苏春色浓
- 春色|花露重,草烟低,春色正中分,人间好时节
- |杯中春色映山色 群燕纷飞谱作歌
-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