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典故难计数
桃花 , 属蔷薇科 , 中国传统园林花木 。 花单生 , 且先生于叶 。 仍是春寒料峭之时 , 光秃秃的桃枝上就已呈含苞待放之势 。 《吕氏春秋·仲春季》记载:“仲春之月 , 始雨水 , 桃李华 , 仓庚鸣 。 ”桃花生长于冬末春初 , 常被视为春日里最早盛放的花色 , 正如苏轼在《桃花》诗中所言:“争开不待叶 , 密缀欲无条 。 傍沼人窥监 , 惊鱼水溅桥 。 ”因此 , 说到代表春天的物象 ,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桃花 , 正所谓“春华之盛莫如桃” 。 孟春有 , “初春丽日莺欲娇 , 桃花流水没河桥”;仲春时 , “桃红复含宿雨 , 柳绿更带朝烟”;季春后 , “白雪柳絮飞 , 红雨桃花坠 , 杜鹃声又是春归” 。 可见 , 描绘春总离不开桃花的身影 。
由此 , 桃花成为传统文学中的经典意象 。 早在先秦《诗经·周南·桃夭》就有“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的说法 。 东晋陶渊明更是通过《桃花源记》为自己构建出内心深处的理想世界 , 为世人讲述了对美好生活的终极向往 。 从此 , “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就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灵家园 。 难怪王维在《桃源行》中有“春来遍是桃花水 , 不辨桃源何处寻”的感叹 。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青绿山水《桃源仙境图》 , 作者是吴门四家之一仇英 。 画幅中 , 远处峰峦起伏 , 白云缥缈 , 楼阁于云雾中若隐若现 , 近处奇松虬曲 , 古藤盘绕 , 红桃掩映 , 景致幽雅 。 一切宛若幻境 , 正是梦中武陵源 。
无独有偶 , 桃花作为文学意象 , 在历代诗词中可谓难记其数 。 如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北宋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南宋陆游《泛舟观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 , 影落清波十里红 。 自别西川海棠后 , 初将烂醉答春风 。 ”这些都成为千古传诵之作 , 被后世频频引用 , 经久不衰 。 直至近代 , 桃花仍常见诗中 。 1928年4月14日《北洋画报》刊出《在西沽桃花树下去年旧游处》诗一首:“武陵往事近何如 , 依旧香尘走钿车 。 仅此略同崔护感 , 偶尔小别又年余 。 ”足见桃花典故的持久生命力 。
沽上桃花美名传
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 , 自然成为古人命名的首选 。 许多以“桃花”为名之地渐次出现 。 明代江南文人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唱道:“桃花坞里桃花庵 , 桃花庵下桃花仙 。 桃花仙人种桃树 , 又摘桃花卖酒钱 。 ”字里行间流露着这位风流才子的桃花情结 。 在苏州 , “桃花坞”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 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木版年画产地 。
在清代的津沽 , 也有类似的地名出现 , 如“桃花口”“桃花寺”“桃花渡” 。 水西庄名士查莲坡就曾到访此地 , 留有《桃花口诗》一首:“柳色半黄草半露 , 行人正到桃花渡 。 桃花渡口水漫漫 , 桃花渡外春犹寒 。 春风吹皱桃花水 , 水禽两两因风起 。 莫谓桃花犹未开 , 枝头包满春光来 。 ”查慎行更是为赏花而来 , 在《桃花寺》中吟道:“已过桃花口 , 再问桃花寺 。 独客叩门来 , 老僧方坐睡 。 欲知春浅深 , 但看花开未 。 ”从诗中不难看出 , “桃花口”“桃花寺”“桃花渡”等地名均是因桃花盛放而得 , 并引人驻足观赏 。 其实不只是本地文人 , 就连一国之君也目睹过这般盛景 。 康熙帝下江南 , 何等美景不曾见过 。 回程途经沽上 , 见桃花寺外烂漫之况 , 一时大悦 , 遂题《点绛唇》:“再见桃花 , 津门红映依然好 。 回銮才到 , 疑似两春报 。 锦缆仙舟 , 星夜盼辰晓 。 情飘渺 , 艳阳时袅 , 不是垂杨老 。 ”
- |随笔: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 春色|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新绿|广西南宁处处春色 树木吐新绿木棉花悄然绽放
- 杨兴德|春色横空永遇乐,高山流水凤归云——杨兴德诗词六首
- 节气|花样菏泽|满城春色关不住 一路繁花皆盛景
- |满城春色藏不住,经开区迎早春
- 春分|春分|万物复苏春色浓
- 春色|花露重,草烟低,春色正中分,人间好时节
- |杯中春色映山色 群燕纷飞谱作歌
-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