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德化白瓷:瓷白似雪又似月 似与不似都奇绝( 二 )


德化白瓷观音塑像雕琢细致精湛 , 造型生动传神 , 在众多表现观音主题的艺术作品中独树一帜 , 成为德化瓷业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和成就 。
杯瓶炉砚皆成趣
德化白瓷所用的瓷土原料性质纯净 , 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 , 不需调和其他原料;而且质地柔软 , 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型;胎釉结合细密 , 仅用低温烧造就可形成玉石般温润通透的感觉 。 但也正因为这种瓷土质地的柔软 , 因此并不适合制作较大件的物品 。 于是 , 德化窑的匠师们多选择规模化地生产饮食器具、笔筒和滴水器等文人“小玩意” 。
明清时期 , 文人沿袭复古崇古之风 , 景德镇御窑、德化窑均出现仿古器窑 。 作为地方民窑 , 德化窑虽然不如景德镇官窑拥有不同的种类和釉色 , 但它对古物的仿制却更有自由度 , 仿古器型更丰富 , 主要提供给寺庙、祠堂及府邸宅院中堂陈列 。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 , 观众们可以看到德化窑烧造的大量仿古类陈设器 , 常见的器型有炉、觚、瓶、樽等 ,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古风潮以及中国传统居室文化和室内陈设艺术 。
古人饮茶 , 讲究香茗与美器相配 , 器具雅洁 , 则与茶互相升华 。 据了解 , 明代开始 , 古人最爱的茶盏逐渐从黑釉盏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 。 而德化白瓷茶盏造型美观 , 比例匀称 , 在中国古代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 展览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德化白瓷器皿中的茶具、酒器及其他生活器皿的器型、工艺技法等 , 展示了当时人们所承载的诗酒文化传统、社会习俗 , 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 。
俗话说 , 初看瓷器 , 要“先观花纹后看色” 。 随着明代德化白瓷配方的改进 , 除了通体纯净、光滑和透亮之外 , 匠师还会广泛采用其他窑址和工艺作坊的装饰设计技术 , 涌现了一批纹饰高雅精美、寓意吉祥的白瓷器皿 。 德化白瓷杯不仅在窑址有较多的标本出土 , 而且还有大量的完整杯器传世 。 它们造型多样 , 有梅花杯、海棠杯、仿犀角杯(树头杯)、诗文杯等;装饰技法多变 , 有刻划、堆贴、透雕、浮雕等 , 尤以仿犀角杯、鹤梅花杯最具特色 。 采访人员在这次展览中看到了多款树头杯 , 杯身布满粗壮蜿蜒的树干雕塑 , 杯体形似树头 , 杯口为喇叭状瓣形口 , 上大下小 , 杯身堆塑梅和鹿等纹饰 , 是德化瓷杯中的经典造型之一 。
最后一部分展示了笔筒、水注、笔架、笔洗、灯炉等文房用品 , 它们不仅是文人的必需品 , 更因造型的丰富给古人枯燥的读书生活增添了情趣 。 如展览中陈列的山形笔架、大小不一的笔洗等 , 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 , 也是家居陈设的重要补充 。
市场潜力尚可期
除了精品古瓷之外 , 现在德化瓷器已经在德化当地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 , 工艺上一直不断推陈出新 。 一方面 , 越来越多年轻的艺术创作者以德化白瓷为原料和灵感 , 创作出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的创新工艺品;而另一方面德化陶瓷也化身为蓝牙音箱插座、无线加热器等融合高新科技的生活美学产品 , 走入寻常百姓家 。
近年来 , 由于藏家们逐渐认识到德化白瓷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 德化白瓷的作品价格在拍卖市场上频频走高 。 2011年 , 上海崇源拍卖公司以172.5万元人民币拍出了一尊何朝宗制作的“送子观音像”;2013年 , 一对清代德化白瓷“文殊普贤”坐像 , 以340万港元成交;2015年 , 何朝宗的白釉达摩陶瓷立像以1200万港元落槌 , 德化白瓷首次拍出千万级高价;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立像”又有“东方的维纳斯”之称 , 是德化后世塑瓷的范本 。 2017年 , 这件作品以1930万港元的高价创下了迄今为止德化白瓷拍卖的世界纪录 。 可以预见 , 随着德化白瓷越来越为国内外瓷器收藏界所认识和认可 , 未来的升值潜力将十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