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是对李劼人的文学批评 , 来自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里面在京派小说结尾提到李劼人 , 对《死水微澜》中邓幺姑这个形象的反封建性有所赞扬 , 但笔锋一转 , 批评道:“李劼人的长篇 , 其结构、人物、语言都不错 , 《暴风雨前》和《大波》因生活之积累不足 , 不足以支持宏大的创作意图 , 读起来便觉沉闷 , 显出艺术细节粗略得欠缺了” 。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 , 张老师坦言道《暴风雨前》写得不如《死水微澜》精彩 , 或者说显得比较仓促 , 情节构思不够精密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此他在《李劼人往事:1925-1952》一书里找到了答案 。
本文图片
1925年李劼人从法国回国后办了嘉乐纸厂 , 在随后的27年 , 他的主要身份是一名实业家 , 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 。 而其中1935年对于李劼人是一个特殊时期 , 在拥有了四十几年的生活积累后 , 他写出了“大河三部曲” , 但实际上他真正写作的时间不到一年 , 由此看来他属于创作体验派作家 。
李劼人小说中时常透露出西方作家写作的影子 , 即长篇文字的叙写 , 关于这点原因 , 张老师猜测是因为李劼人未经过1919年五四诗坛的文化洗礼 。 1919年到1924年期间 , 李劼人在法国留学 , 这与诗人李金发的经历很像 。 李金发的诗最早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 其“之乎者也”的诗风与五四初期的诗坛风气完全不同 , 因为他没有经过白话文运动的完整洗礼 , 这也许也是李劼人小说的叙写方式更多地受到法国作家影响的原因 。
本文图片
比如《死水微澜》的开头与《包法利夫人》开头的写法如出一辙 , 都是从一个外人(非主人公)的视角去进行观察 , 以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我”的口吻去讲述小说里的世情百态 , 这就与同时代的《家》和《子夜》的写法十分不同 。
而李劼人这种接近世情小说的创作与鲁迅作品最大的不同是 , 没有一个明显的启蒙视角 , 这与作家的艺术观有关 , 无分好坏 。 同时也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自律 , 他不觉得自己比小说人物高明 , 这是李劼人的厉害之处 , 也使得他的作品拥有流传于世的可能 。 在鲁迅的《药》里 , 我们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对底层民众麻木的批判 。 但《死水微澜》中 , 蔡大嫂(邓幺姑)问袍哥罗歪嘴 , 为什么洋人能对朝廷如此施压?李劼人在里面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 , 而是借罗歪嘴之口 , 将报纸上写的一篇文章读给蔡大嫂听 。 在此 , 蔡大嫂作为一个底层人物 , 在面对时代之变时 , 体现了另一个民众视角:人们真的不懂 , 但是他们有那个探索、了解的劲儿 。
最后 , 张老师特别提及《死水微澜》里的男女关系是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关键 , 放到今天 , 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奇 , 但人们之所以喜欢读 , 他认为是因为这里面男女之事写得很真实 。 李劼人不会刻意介入小说做道德判断 , 不做讽刺 , 不为人定性 , 反而是基于现实基础力图反映一个真实的人间世界 。 比如嫁给蔡兴顺的邓幺姑有吃有喝 , 却羡慕妓女刘三金有人爱 , 单看会很奇怪 , 但结合邓幺姑渴望爱、自由热烈的性格 , 我们便会觉得人物的性情是如此真实 , 可以被理解 。
《死水微澜》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成都底层世界是一派生机勃勃 , 充满了生命力 , 没有被礼教过度束缚 , 张老师认为这源自李劼人真实的生活感受 。 李劼人21岁时在四川泸县做科长 , 他的舅舅(后来成了他的岳父)当时做县长 , 在此期间李劼人常去拜访妓女 , 他舅舅知道后很生气 , 禁止他和妓女再来往 。 这件事出自李劼人女儿李眉之口 , 也就是说李劼人晚年时会毫不顾忌地将这种事讲给孩子们听 , 丝毫不觉得丢人 , 可见李劼人道德方面的态度标准都很耐人寻味 ,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 。
- lan|乾隆一生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 穿衣搭配|精致通勤穿搭送你,五分钟化身都市丽人,日常穿回头率也很高!
- 表演赛|惊艳一分钟!冬奥花滑表演赛上的冰雪故事
- 钟红明|做父母做子女都需要学习
- 考试|职场通勤还是钟爱基础色,但不要太过于老套,就能穿出新潮感
- 人物|石钟山《问苍茫大地》:非典型谍战故事
- 老爷子|石钟山推新作《问苍茫大地》
- |历史文化10:民间常说“晨钟暮鼓”和“暮鼓晨钟”,二者有何区别
- 时间|夜读丨改变生活质量的“分钟定律”
- 于钟声|从招人恨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