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后 , 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剧追起来!”由王之理编剧 , 于震自导自演 , 讲述京城木匠师徒传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 。 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 , 令人深有感触 。
为什么自导自演《鼓楼外》?从《人世间》里叫人恨到牙痒的骆士宾到北京木匠于钟声 , 于震经历了怎样的角色转变?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外》散发出怎样的文化韵味?来听听于震自己怎么说 。
谈新剧:我就在鼓楼一带长大
问:您是演员 ,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 , 让您这次以导演身份执导拍摄了《鼓楼外》?
答:是这样 , 我之前演过一个戏叫《我的二哥二嫂》 , 然后认识了编剧王之理老师 。 王之理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等很多优秀的京味剧 。 我就跟他约稿 , 在聊天过程中 , 我说自己是北京演员 , 从小在鼓楼一带长大的 。 王之理老师就决定写《鼓楼外》这个故事 。
在剧本创作期间 , 我也第一次当导演 , 导了一部剧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等《鼓楼外》这个剧本写完后 , 我有了一些导演经验 , 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 , 想邀请其他导演导这部戏 , 但因为档期问题 , 未能成行 。 后来跟制片人刘国华、编剧王之理聊 , 他们也挺认可我的 , 让我自己导导试试 。
本文图片
问:《鼓楼外》和跟您之前拍的作品相比 , 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答:《鼓楼外》这个剧 , 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北京中轴线上 , 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真实生活的一个反映 。
我对鼓楼那片的生活太熟悉了 。 我生长在大杂院里 , 大杂院里住了32户人家 , 就像一家人 。 胡同里有点什么事 , 大家都是口口相传 , 人情味特别浓 。 《鼓楼外》里除了能看到咱们祖国、咱们北京的发展变化 , 也能看到人的成长变化 。 王之理老师剧本写得非常好 , 写的是无论你干事业、做生意做到什么程度 , 无论你做得好或不好 , 都不能忘了本 , 不能忘了初心 。
谈角色:坚守底线是他的根
问:除了当导演 , 您在《鼓楼外》中也主演了大师兄于钟声 。 在您看来 , 于钟声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于钟声是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 , 他生活在鼓楼外 , 从小就喜欢古家具 。 他这个人比较闷 , 比较认死理 , 做事一根筋 。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 他的命运也发生改变 , 做了很多行业 , 比如路边摊煎饼 , 然后卖鸡蛋、养鸵鸟 , 做成了产业链 , 然后和人合作做成了上市公司 , 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 但是当事业做得很大的时候 , 他反而发现所有东西都没了 , 爱情没了 , 兄弟情没了 , 包括亲情也没了 , 他突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是情感 , 并不是看你事业做得有多大 , 地位有多高 。 这样的人物故事 , 挺打动我的 。
问:相比于您在《人世间》中饰演的骆士宾 , 于钟声这个人物最吸引人的魅力是什么?
答:丁是丁 , 卯是卯 , 一丝不苟 , 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 。 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 , 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 。 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 , 是他坚守的 。 这种精神在当下 , 挺难得的 。
本文图片
- 理想|我将永远忠于自己,披星戴月的奔向理想与自由。
- 人物|“名花可及那金花?”
- 书家|观于物,寓于书——宋元之际书家审美观念的转捩(下)
- 博物馆|潮安区新图书馆和博物馆建设进展披露,至于完工开放时间……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春分】一年之计在于春
- 于震|能自导自演还爱“玩家具”?原来你是这样的于震!
- |从“骆士宾”到自导自演《鼓楼外》,于震:拍出北京中轴线之美
- |《鼓楼外》导演于震: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 日本|日本平面设计展I'm Possible北京站将于4月2日开幕
- 立春|100首关于春的诗词,你都读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