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本文图片

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金牛奋蹄奔大道 , 瑞虎添翼舞新春 。 又到一年一度春节、元宵佳节 , 朔州大地处处是春的景象 , 年的味道 。 大街小巷 , 大红灯笼高高挂 , 多彩非遗文化活动如怀仁旺火、平鲁踢鼓子秧歌、应县耍孩儿也在各地如约上演 。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本文图片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本文图片

旺火是新春元宵节期间流行于晋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一种传统习俗 , 其中以怀仁旺火为最 。 大旺火点燃后 , 好似一条吞云吐火的飞龙 , 直舔大地苍穹 , 红光耀眼、蔚为壮观 。 制作旺火的过程 , 俗称拢火龙 。 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 , 在炭塔里面预先放置起引燃作用的木柴 。 拢成后 , 在塔身外面张贴用笔墨书写“旺气冲天”等内容的红色字联 , 名曰“旺火” 。 待到佳节晚上将旺火点燃 , 表示祈愿新年兴旺、运旺时盛之意 。 近年来 , 为减少环境污染 , 怀仁市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制作新型旺火代替煤制旺火 。 5座电子旺火仿照真旺火大小打造 , 集声光电于一体 , 外观设计既保持了怀仁大旺火的原始风貌 , 又彰显了节能环保的理念 , 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 , 受到了广大城乡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本文图片

作为第四批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平鲁踢子鼓秧歌”表演时的基本队形一般由16人组成 , 含头对鼓子、二对鼓子、先生、公子、络旄、毛女儿、毛小子、老婆子、老头子等角色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这一艺术形式也有所改变 。 表演队伍从16人发展为多人 , 最多时有160多人 。 场地也从街头、广场、院落 , 到了舞台上面 。 表演形式和动作也更加贴近时代和群众的审美观 。 每逢春节 , 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支“踢鼓子秧歌队” 为本村群众表演 , 甚至到周围较大的村子参加表演和竞赛 。 在各个历史时期 , 多次走出国门 , 或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和表演 , 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极大欢迎 。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
本文图片

耍孩儿戏又名“咳咳腔” , 起源于应县 , 最早记载耍孩儿文化的便始于元代 。 耍孩儿唱曲主要以正板和慢板为主 , 角色分红、黑、生、旦、丑五行 。 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 。 音调旋律欢快活泼 , 婉转嘹亮 。 唱曲以正板和慢板为主 , 既有固定曲牌 , 又灵活多变 。 它吸收南罗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调 , 又从晋北道情、晋剧中获取了丰富养料 , 使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 在表达激情方面 , 又巧妙地吸收了梆子戏中的“介板”和“滚白”的唱法 。 耍孩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 , 声音从喉咙下面发出来 。 演唱时 , 往往“咳”在词前 , 第一句唱词的咳腔有唤起听众兴味之感 , 第二句唱词前的咳腔 , 有承上启下作用 。 另外 , 唱词上“迭褶”较多 , 听起来浑厚、质朴 。 在应县大人小孩儿都能唱上几句耍孩儿 , 田间地头、烧茶煮饭、广场公园处处回荡着耍孩儿腔 。
来源:山西画报
编辑:董雅连
【非遗文化|【山西画报·聚焦】朔州:多彩非遗贺新春】责编:晋小画
监制: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