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热度|国潮:风起春城

从《唐宫夜宴》到《只此青绿》 ,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 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 , 绝美的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 。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频频出圈 , 国风热持续升温 , 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
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 , 国风不再是传统的符号 , 更是一种国际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 。 随着本土意识的觉醒 , 新一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没有民族特色的流行文化 , 而渴求带有浓郁本土文化属性的内容 。 根据B站的数据显示 , 过去几年 , 包含民乐、舞蹈、华服等内容的国风兴趣圈层覆盖人群在B站的增长达到了20倍 。
在昆明大街上 , 时常能够见到身着汉服的同袍 , 中国元素十足的新式茶饮 , 琳琅满目的国货美妆、潮玩手办……国风文化的兴起也如风一般 , 从不易察觉之处 , 吹到与昆明人衣食住行娱相关的方方面面 。
|城市有热度|国潮:风起春城
本文图片

寻文化之根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在昆明文庙大成殿门口 , 一群穿着汉服的孩童正在跟着启蒙老师逐字逐句地诵读着经典 , 这是一场开笔礼 。 正衣冠、拜夫子、点朱砂、写人字、诵经典、击鼓明志等一系列仪式下来 , 主持人赵琳觉得自己“升华”了不少 。
【|城市有热度|国潮:风起春城】“我们小时候哪有那么多说法 , 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知都在书本里 , 只能自己一点一点摸索 。 ”赵琳是昆明一家汉文化工作室的主理人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种莫名的崇拜 。 “我喜欢传统文化 , 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 ”赵琳说 。
在大学期间 , 赵琳组建了学校的汉服社 , 每逢传统节日 , 她就会组织社里的成员开展活动:花朝节赏花、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包粽子、七夕节拜月……每次一行人穿着汉服浩浩荡荡地出门 , 总会惹来路人的眼光 。 “有人是羡慕的 , 有人是嫌弃的 。 ”赵琳说 , 自己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就是传播传统文化 ,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礼仪和文化 。
赵琳说 , 譬如这次的开笔礼 , 就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 , 俗称破蒙 。 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 , 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 并教读书、写字 , 然后参拜孔子像 , 才可以入学读书 。 “在每一次策划国风活动前 , 我都会查很多资料和典籍 , 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够完美呈现 。 ”赵琳说 。
从早年间的《百家讲坛》激起了大众对国学经典研读的兴趣 , 到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收视率爆表 , 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升温 。 大学增设国学课程 , 中小学诵读国学经典 , 名人著书演讲 , 年轻人们穿着汉服吟诗作对……“国学热”随处可见 , 并且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 热爱程度越深的现象 。
这背后 ,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 以及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 从本质上来说 , 也是国人的一种文化自信 , 是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 。
文创潮物热
一手拿着迷你洛阳铲 , 一手拿着软毛刷 , 年纪不过10岁的张轩俨然一副小小考古学家的模样 。 只见他一边熟练地往土块上淋水 , 一边用迷你洛阳铲小心地撬着土块 , 不一会儿 , 玉佩的一角就露了出来 。
这是近两年来市场上很火的“考古盲盒” 。 2020年前后 , 河南博物院率先推出文创新品“考古盲盒” , 把“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 , 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里 , 只要耐得住性子 , 就能在这样的微型考古现场体验沉浸式考古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