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思享|王澍: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过时?( 四 )


当然还有一点 , 西方现代建筑的话语体系形成的时候 , 其实受到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建筑传统非常大的影响 , 这种影响并不直接 , 而是通过日本建筑实现的 。 使用自然的材料 , 颜色偏好黑白两色 , 日本建筑中这种非常简约朴素的材料和做法作为一个基本原则 , 被西方的现代建筑学去了 。 而日本这样一套语言体系的形成 , 则很大程度上是在宋代与中国的交流中 , 学习了宋代的简约审美 。 因此可以说 , 中国建筑传统间接地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审美特征的发生 。
中国建筑还有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材料和肌理 。 中国建筑中使用的 , 大量的都是自然的材料 , 比如说木头、土 , 砖 , 其实都是可再生的自然材料 , 构成了一个全自然材料的体系 , 而且一般来说都有非常丰富的肌理 。
最后很重要的是颜色 。 色彩丰富甚至艳丽 , 是中国建筑的一个传统 , 这个传统基本上是在官式建筑中保存下来 。 比如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纪录建筑的书 , 宋代的《营造法式》里面 , 彩画的部分是完整保存下来的 , 基本上和故宫里看到的彩画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 从色彩特别丰富的“五彩遍装” , 一直到最纯粹的、纯绿色的“碾玉装” , 大概有五大类的色彩体系 。 中国的建筑 , 一向就是这样五彩缤纷的 。
王澍|思享|王澍: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过时?
本文图片

宋代“五彩遍装”彩画复原示意图 , 吴梅绘制
当然这里面会有变化 , 比如说我们看宋代的《千里江山图》 , 你就会看到建筑是黑白的 , 其实它表现的都是山水之间 , 基本上这种村庄或者农庄都是这样的 。 怎么会变成一种文化观念?实际上是跟儒家的兴盛直接有关的 。 “万般为下品 , 惟有读书高” , 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价值观 , 它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读书人住宅 。
当然还有一种我们后来不太看得到的 , 比如说只保留木头本色的这套系统 。 这应该是和唐朝末年到宋代佛教里面的禅宗文化直接有关 , 它追求更朴素、自然、直接的形象 。 随着明代禅宗在中国的终结 , 禅宗去了日本 ,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头 , 这种审美就不大见到了 。 现在江南一带还有农村民居 , 保持着木头本色 , 应该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遗存 。
中国传统建筑中 , 蕴藏着怎样的现代之路?
那么 , 中国的古建筑体系和现代建筑体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说的现代建筑体系 , 完全是建立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展的语境之中 , 形成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 而中国人用全自然的材料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千年的弹性体系 , 这是能启示未来的体系 。 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所讨论的 , 其实大量是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应该向哪个方向变化的议题 。 这不只是关于重新确认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问题 , 也对未来发展有重大的启示价值 。
在为梁思成先生所著《图像中国建筑史》撰写的序言中 , 林徽因先生就提到 ,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体系 , 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装配式的 , 而装配式建筑 , 是当时西方正在探索的现代建筑模式 。 所以林徽因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建筑用西方的角度看 , 就是现代的 , 所以中国建筑有特别大的机会 , 可以直接跨入西方所说的现代观念中去 。
然而林徽因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这种“狂想” , 直到今天也没有实现 。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 , 木材是一种自然的材料 , 而不是工业材 , 本身的变形是比较大的 。 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在于 , 把自然变形的材料做成了一种高度精巧的装配式体系 , 按道理这是不可能的 , 因为变形的材料很难量化 。 而中国人通过工匠的技巧 , 把弹性的、变形的材料做成了体系 , 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文化产生了这样的体系 。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 , 这种体系向现代化体系的转化 , 是不会自动完成的 , 而是需要全新的探索 , 才有可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