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1933年 , 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
比如上文提到 , 从唐宋到明清的木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了这样一个大变化?我们不妨以较为直观的“屋顶”为例 。 关于中国屋顶的形式 , 至少有两种说法 , 互相都有争议 。 一种是“飞鸟” , 像鸟的翅膀一样在飞起;还有一种说法 , 认为这是帐篷的帐幕 。 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 但是在唐代到宋代的这一段时间 , 我更倾向于它是“飞鸟”的一个体系 , 屋顶都是很扁的 , 而屋檐挑出很远 , 像鸟的翅膀一样 。 从宋代开始 , 建筑的屋顶就开始朝高耸的方向发展 , 到了明清就发展到更高 。
本文图片
历代木构殿堂外观变化图 , 出自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我个人认为 , 元代是这种变化发生的一个转换期 。 帐幕式的审美 , 实际上是在元代 , 通过蒙古人的文化传播进来的 。 我们现在看到描绘元上都景象的画作 , 全部是用帐篷搭起来的 , 像故宫一样的结构 , 非常清楚的中轴线 , 建筑当然就像帐幕一样 , 很高耸 , 和明清的故宫就很像 。 所以你可以看到 , 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 , 一直在融合一些新的东西 , 这些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有着鲜明体现的 。 所以明代故宫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产物 , 因为在宋元战争之后 , 之前的传统实际上是中断的 。
用今天的说法 , 明代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 明代的北京城是完全按照中国经典书籍像《周礼·考工记》的记载 , 再叠加元大都原有平面格局而形成的一座全新规划的城市 , 而不是自然发生的中国建筑传统 。
如果说你想学建筑的话 , 无论是年轻人 , 还是作为一个建筑爱好者 , 中国就是全世界最好学建筑的地方 。 因为我们保持着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长更完整的建筑发展线索 , 全世界没有几个地方有这么丰富的传统 , 让你能看到几千年中建筑的演化 。
如果说以上内容 , 是在与西方建筑学进行比较的前提下 , 来谈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建筑传统 , 那么为了寻找中国古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转变的路径 , 我觉得更有必要回过头来 , 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看法、角度 , 包括对这种话语体系的描述 , 是怎样发生的 。
在中国历史上 , 关于建筑的记录并不算多 ,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 因为中国人是喜欢写历史的 ,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 , 但恰恰我们就从来没有一本建筑史 , 按照历史沿革对建筑进行梳理和记录 , 这样的书和文章是缺失的 。 所以才会说 , 梁思成先生出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是第一本中国人写的建筑史 , 因为前面确实没有这样的建筑史著作 。
我个人的看法是 , 中国的建筑发展 , 和西方很不相同 。 文艺复兴之前 , 西方建筑的发展跟中国其实是很像 , 建筑在历史中自然演化 , 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而文艺复兴之后 , 西方开始有了一种反思的自觉性 , 重新研究建筑史 。 他们通过寻找古迹进行印证 , 开始在废墟中去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 , 这种传统一直发展到18—19世纪考古学兴起 。 所以他们的建筑史 , 实际上是一个学术成果 , 不是一个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建筑史 , 而是今天新编的一个建筑史 。 梁思成先生写的这部著作 , 也是典型的新编建筑史 。
梁思成先生的研究 , 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 因为在那个时代 , 中国不可避免地和外部世界发生了碰撞 。 我在林徽因先生写的序言中读到一段文字 , 非常有感触 。 那是在1930年代初 , 她用一种非常悲痛的语调 , 说当时像上海这些已经开埠的口岸 , 在拆除传统的中国建筑 , 同时再造一些西方的建筑 , 长此以往 , 中国的文化要出大问题 , 她甚至认为可能要整体崩溃 。 面对这样的危险 ,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 , 是在大声疾呼 。
- |东西问丨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出圈”的魅力从何而来?
- |《中国好时节》惊艳海外网友 24节气创新表达引关注
- |大哉孔子?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英国站)线上+线下开幕式成功举办
- 中国足球|中国足球又1支职业俱乐部准备解散:前恒大知名球员在队中!
- 中国书法家协会|汇聚200余幅精品力作 拜祖大典全球华人书画大赛作品展今日开幕
- 张炜|《张炜评传》作者张期鹏:张炜是“当代中国最有中国气派、中国风度的作家”
- 郑州|郑州: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第八大古都
- 黄山遗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黄山遗址:缘何一眼惊千年
- |日媒评价中国人:变得更“有礼貌”,在国外有时会被误认成日本人
- 产品|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张金山一行到中国民贸非遗中心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