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信奉神明 , 也没有宗教信仰这一说法有一段历史了 。 实际上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中国学者自身也支持这种东方主义的说法 。 他们说 , 对 , 我们在孔子时代就是不信宗教的 , 这也是我们会走在你们前面的原因 。 这一情况的产生有一系列的历史性原因 。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 这一趋势逐步加剧 , 因为那时人文学科研究中盛行着非常强烈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 而且至今它可能依旧占据人文学科研究的主流 。 所以 , 如果你是一个忠实的社会建构主义者 , 那么你就会认为 , 面对一个有着如此不同语言的文化系统 , 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异 。
我认为 , 摆脱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我所说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 我们不是自由漂浮的能指 , 不是生活在一个话语世界 。 我们有实在的躯体 , 是生物实体 , 我们思考的方式当然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 可以以各种有趣的方式构建成型 , 但也有一部分是基因赋予我们的 。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 来探讨为什么我们都有着某种共性 , 为什么我能看懂一部战国时期的书籍 。 比如我读《庄子》 , 里面提到容器和出入的概念 , 还有自由和被外物束缚的概念 。 我能理解是因为我有过亲身体验 , 我知道容器是什么样的 。 再比方说 , 孟子用“端”的比喻 , 我之所以能理解他的想法 , 是因为我具备同他一样的基本思维 。 全世界的人类都以相似的方式生活 。 中国古代有农田 , 就像古希腊也有农田一样 。 我能够进入他们的思想理念中 , 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有足够的相似之处 , 所以我们有着共同的理解架构 。
我认为 , 一旦你采用这种具象化的观点(embodied view) , 你在解读文本时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 从诠释学的角度来说 , 就是出发点改变了 。 在我读研时期 , 出发点是寻找根本上的不同 , 把汉语视为完全不同的语言 。 这就导致我们在深度阅读某个文本时 , 会试图从最奇怪的角度去解读它 。 而现在 , 我认为一个更好的诠释学出发点是体现共性 。 这样当你深入文本里面 , 你才能去发现真正有趣的差异是什么 。
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赵静一:《老子》(又名《道德经》)一直被视作一个晦涩难懂、极具神秘感的文本 。 您给学生们讲授这一文本的体会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将它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 , 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的呢?
【森舸澜|道家“无为”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道】森舸澜:我试着让学生们明白 , 这里面涉及的问题都是他们所熟悉的 。 我认为《道德经》是对儒家思想 , 或者笼统地说 , 是对“文明”某种意义上的回应 。 它的出发点即是文明带来了某种不幸 , 带来了个体的痛苦及不平等 。 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原始主义 , 即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 不去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东西 。 我尝试着让他们理解 , 事实上这种对文明的态度在西方也有过 。
在课堂上 , 在我的专著《无为:古代中国、现代科学及自发性的力量》中 , 我将《老子》和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进行了比较 。 人们称老子为最早的嬉皮士:远离社会 , 回归农耕 , 回归大自然 。 《老子》一书含有一些重要思想 , 而且我还导入了认知心理学 。 这才是人类共性里真正重要的部分 。 所以当老子提到“五色 , 令人目盲;五音 , 令人耳聋;五味 ,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心妨” , 他其实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类心理学问题 , 那就是适应 。 比如 , 当我刚搬进来时 , 我的公寓里有一台噪音很大的冰箱 。 当时我觉得它很烦人 , 然而现在我不怎么注意它了 。 因为我们感知到它以后 , 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 。 享乐也是如此 。 当你喝一种品质很好的葡萄酒时 , 一开始 , 你会觉得这酒很好 。 但大约持续一个月后 , 它就变得稀松平常了 。 然后 , 如果你再去喝品质一般的酒 , 对你而言就成了劣质酒 。 这是人类的一个问题 , 它也被称为“快乐水车”(the hedonic treadmill , 意为人被带动着一直向前跑 , 追求某一目标 , 然而实际上很快被带回原地 , 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快乐——作者注) 。 我们谈论的快乐 , 通常是得到新鲜事物时那种快乐的感觉 , 人们以为这是持久的 , 而其实并不是 。 你得到一部新的手机 , 很喜欢 , 觉得这是最好的一部手机了 。 而后新款出来了 , 你又会喜欢新的 , 因为它有一个更好的摄像头 。 这就是说 , 人类是生而不知足的 , 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理解这一点 。 老子明确地指出了这一问题——我们从来不懂得知足 。 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放下” , 放下追逐那些遥远的事物 , 只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基本的生存上 , 而不是眼中的欲望 。
- 张澜|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 滕肖澜|《心居》聚焦新时代民生问题 引发“中国式家庭”共情
- |钟思远×张德强|《死水微澜》:“中国的左拉”与他笔下的都市文化悲歌
- 滕肖澜|重点在“心”而非“居”丨《心居》初评
- 亚当·斯密|亚当·斯密:经济学奠基人|观澜
- 九字真言|国学文化2:道家“九字真言”,蕴含着怎样的玄妙?大家怎么看
- 周振天|一海情澜从头看
- 蜗牛|如来为何送唐僧锦澜袈裟和九环锡杖,原来可以保唐僧不死
- 穿衣搭配|杨澜董明珠同框,才知道魅力不在颜值在气质,不同配色都挺高级
- 深圳市|一天钓几十斤鱼却从不吃一条?深圳钓鱼人:观澜河的鱼谁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