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舸澜|道家“无为”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道( 五 )


比如 , 第一次约会时 , 你想表现得风趣迷人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但如果你刻意做这做那 , 结果反而会很糟糕 。 你真正要做的就是放松 , 倾听和享受那一刻 。 但这就是一种悖论 , 不是吗?因为你知道不去刻意表现你会做得更好 , 但是当你想要达到你所希望的结果时 , 你又如何做到无为呢?《道德经》提到了以弱胜强的悖论 。 如果你想变强 , 那你就要“拥抱”弱 , 但你不能战略性地这么做 。 因为你不可能空想着变强 , 你必须发自真心地喜欢软弱 。 这就是悖论所在 。 《论语》里也有与此相关的内容 。 孔子说 , 你可以践行礼 , 牢记所有准则 。 但是如果你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礼、热爱道 , 那么你只是一个乡原 , 一个不辨是非的人 , 一个伪君子 。
“无为”涉及了人类大脑的意识结构 , 涉及了人身体的共性 。 刻意变得无意识 , 本质上是我们大脑所不能完成的 。 唯一的解决方法 , 就是想出一些技巧或者妙招 , 能够帮助你进入那种状态 , 而不是主动去追求进入那种状态 。
赵静一:您认为 , “无为”的概念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您能想到西方经典中的一些对等词语吗?
森舸澜:我想 , 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里我们能看到这一点 , 对他来说 , 真正的美德无疑是“无为” , 是自我激励的 , 不涉及反思 , 应该是不自觉的 。 我觉得 , 要说战国时期所谓的“主流思想家”儒家和道家有什么独特于西方的地方 , 就是他们明确地把无为作为一种理想 , 想方设法去实现 。 他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让我们绕过无为的悖论 , 那些想法很有价值 。
赵静一:在我看来 , 这是一个完美的连接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切入点 。 在顺其自然的背后蕴藏着许多科学概念 。 这种顺其自然的思想就是您的新书《醉:我们是如何啜饮、跳舞和蹒跚着走向文明的》的灵感来源吧?
森舸澜:是的 , 没错 。 写这本书的灵感得益于关闭前额叶皮层这一想法 。 前额叶皮层很重要 , 但对于某些事情 , 比如创造力、和他人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解决某些合作性难题等 , 它就成了我们的“敌人” , 会形成一定的阻碍 。 不过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 其中一种便是冥想 。 《道德经》里有一些内容暗示了呼吸吐纳以及冥想的技巧 。 另一种方法就是酒精 , 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下调并抑制你的前额皮质的活性 。
读了《庄子》里的一段话 , 我很受启发 。 “夫醉者之坠车 , 虽疾不死 。 ”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 , 虽受伤 , 却不会摔死 。 因为他是“神全”的 。 换句话说 , 他的前额叶皮层已经因为酒精的作用失效了 , 所以就“乘亦不知也 , 坠亦不知也” 。 这是《庄子》里的一个隐喻 , 他说 , 既然你从醉酒中尚且能“得道” , 那如果能隐于天地 , 是否更能保全心境呢?这让我开始思考:人能够在需要时关闭前额叶皮层 , 如通过冥想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 是一种独特的能力;但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 , 就是用酒类将它释放出来 。 于是乎 , 我开始思考人们是怎样通过酒精来解决这个无为的矛盾的 。 这是让你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回归自然状态的一种方式 。
赵静一:我想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 , 酒在他发挥创造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
森舸澜:对 , 还有陶渊明 , 以及所有其他和酒有关联的诗人 。 创造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 全世界不管在什么文化背景下 , 创造和发现都跟酒精和饮酒有着莫大的联系 。 同时 , 当一个人喝醉时很难撒谎 , 也很难伪装自己 。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 , 你喝醉时 , 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测谎仪 , 因为人们意识清醒时实际上并不擅长检测谎言 , 也不擅长去刻意发现谎言 。 但如果能够关闭前额叶皮层 , 在检测对方是否撒谎时 , 直觉实际上比我们有意识的判断更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