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时代中,写出江南春天的味道,写出江南文化的力量|第23期解放书单( 二 )


「开明」
江南是一个生产“美”、释放“美”、传播“美”、放大“美”的地方 , “江南”本身也被放大、被生产出来 , 成为一个美美与共的“中国意象” 。
在上海市方志办推出的《江南文明通鉴》中 , 借由对江南人、江南事、江南物的阐释 , 如江南的士人、农民、商人、望族 , 江南的信仰、民俗、科举、教育 , 江南的稻米、丝绸、园林、戏曲等 , 让江南的美、江南的文明得到了“综合检阅” 。
《江南的春山与秋水》则由表及里 , 从山川之美、人物之美、诗歌之美入手 , 深情讲述江南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 在作者洪亮看来 , 江南是一首单纯的朗诵 , 又是一曲盛大的合唱 。 “江南文化的气蕴如此深厚 , 已发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将发的歌声早已金嗓痒痒、呼之欲出 。 ”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 江南文化深情、含蓄、细腻、温婉 , 又带有一丝伤感的情调 , 似乎充满了女性色彩 。 江南的故事里 , 除了江南细雨和箫管丝竹之外 , 总会有一位“垆边人似月 , 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子来当主角 。
事实上 , 由于收入和地位提高 , 江南女子很早就可以走出家门、抛头露面 。 苏州的端午竞渡 , 最盛于山塘 , “至端阳前后十余日 , 观者倾城 , 万船云集 , 远郡士女 , 结伴纷来 , 鬓影衣香 , 雾迷七里” 。 在扬州 , “江南中元节 , 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 , 燃灯水面” 。 遇迎神赛会 , 江南各地即搭台演戏 , 男妇群聚往观 , 甚至出现“妇女至赁屋而观”的情形 。
江南农村妇女 , 同样生活得有滋有味 。 这些“大脚蛮婆” , 直言快语 , 无拘无束 , 农闲时和男子一样追求精神上的松弛 。 比如 , “今常熟、吴江、昆山、嘉定、上海、无锡各县城隍庙俱有园亭 , 亦颇不俗 。 每当春秋令节 , 乡佣村妇 , 杂山欢呼 , 说书弹唱” 。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 , 江南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日益开明 。 虽然也曾倡导女性节烈观 , 但江南人大多有不同看法 。 绍兴人汪辉祖就直言:“不妨听其自便 , 以通人纪之穷;强为之制 , 必有出于常理外者 , 转非美事 。 ”
|在大时代中,写出江南春天的味道,写出江南文化的力量|第23期解放书单
本文图片

有了“通情” , 就能“达理” 。 清末闺秀施淑仪编辑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 , 共收录1262名女诗人作品 。 其中 , 浙江524人 , 江苏465人 , 占总数的78% 。
海外研究者也惊讶地发现 , 仅在明清两代 , 中国出版的女性著作就超过了现代之前整个西方世界女性出版物的总和 。 这为海外中国学研究揭开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伊沛霞的《内闱》、高彦颐的《闺塾师》和曼素恩的《缀珍录》 , 分别聚焦宋代、明末清初和盛清时期的中国女性写作与生活 。 其中 , 《缀珍录》还获得了海外中国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列文森奖 。
曼素恩是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 。 她另外一本著作《张门才女》 , 隆重推介以“三代贤母”而扬名四海的常州张氏家族 。 江南女性挑起家庭重担的可歌可泣事迹 , 引得曾国藩、冯桂芬等人盛赞不已 。 常州张氏只是世代业儒的寒素之家 , 然正因如此 , 它的故事才更接地气、更为真实 。
「责任」
1996年 , 王旭烽的《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 同时获得该奖项的 , 还有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 。
获奖后 , 王旭烽没有停下手中那支笔 。 26年后 , 在2022年春天 , 她推出了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望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