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时代中,写出江南春天的味道,写出江南文化的力量|第23期解放书单

|在大时代中,写出江南春天的味道,写出江南文化的力量|第23期解放书单
本文图片

江南的春天 , 这厢“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那边“春水碧于天 , 画船听雨眠” 。 徜徉于不老青山 , 流连于桨声灯影 , 有人感叹“水是眼波横 , 山是眉峰聚” , 有人期盼“若到江南赶上春 , 千万和春住” 。
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园中 , 江南文化可谓“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 , 独树一帜 , 独具魅力 。 它像一座桥 , 连通古典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 , 连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 连通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 。
近来 , 从集大成之“江南文化研究”系列图书、《江南文化百科全书》到小切口的《江南的春山与秋水》《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等 , 江南人、江南事、江南物与江南之美得到更为多样的呈现、更为生动的讲述、更为深入的阐发 。
「繁盛」
江南人住繁华地 , 雪月风花分四季 。
古典名著《红楼梦》一开头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 有城曰阊门者 ,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 ”
早在春秋时期 , “吴市”就因据三江五湖之利而闻名遐迩;汉代 , 就是响当当的东南大都会;隋唐大运河的拓浚 , 进一步促进了苏州的商业繁荣与市场发展;到明清时期 , 苏州阊门更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 。
城市之外 , 江南乡村的生活同样值得说道 。
嘉善北面的西塘 , 至今仍是享誉全国的游览胜地 。 旧时 , 白天的集市贸易活动与热闹的生活 , 使得这个小镇在文人眼中别具韵味 。 明代有诗云:“旭日满晴川 , 翩翩贾客船 。 千金呈百货 , 跬步塞齐肩 。 布褐解市语 , 童乌识伪钱 。 参差渔网集 , 华屋竞烹鲜 。 ”
清明时节 , 在嘉兴长水塘边的马王庙 , 村民们会利用这段空闲时光举行娱神活动 , 所谓“挝鼓赛神三日会 , 险竿健舞疾于梭”;秋天到来时 , 又热衷于斗蟋蟀等 , 所谓“年少一时争放櫂 , 漫乘秋兴到风泾” 。 这里的风泾 , 特指明清时期一半属于嘉善、一半属于金山的棉布业名镇枫泾 。
富饶之外 , 美与自由更是江南要义 。
在《春风十里》中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由衷地感叹:江南的灵魂很大一个部分 , 悄然隐含在历代江南美丽的诗词歌赋与传说、故事、戏曲中 。
“魂兮归来哀江南” , 最早由泽畔诗人屈原唱出不忍去国的江南深情;“江南可采莲” , 是汉代最富于江南水乡风情、欢愉而自由的民间情歌;松江那一道莼菜鲈鱼羹 , 解救了张翰一家 , 也召唤了无数秋风起而思乡的江南游子;“暮春三月 , 江南草长 , 杂花生树 , 群莺乱飞” , 居然感动了一个大字不识的将军从江北归来 。
自从太守诗人白居易唱了“江南好”“一半勾留是此湖” , 便成为所有看到西湖的人离开时共有的心魂不舍;另一位太守诗人苏东坡不仅留下一条美丽的苏堤 , 也留下了有关西子、高僧、名山、古寺太多的动人相思 。
北宋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富庶想象 , 竟惊动了北国的骑马豪杰挥师南下;“寒山寺的钟声”“家在江南黄叶村”“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的怆然而温馨 , 交织出一幅岁月静好、止泊生命、润泽人心的图画……
茶、荷花、杏花、梅花以及古寺、烟月、钟声并非江南特有的东西 , 但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 , 正是有一个奇妙的人文机制 。 一旦与江南相联系 , 一旦在江南 , 一旦江南的诗人或画家将这些东西唱出来、画出来了 , 这些美好的东西就会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