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好的创作者 , 能够拥抱和理解崭新的东西”
相较于为人熟知的导演身份 , 作者贾樟柯 , 过着一种相对简单且理想化的生活 。 在以影像为自我输出方式之外 , 他始终笔耕不辍 。 想着、写着、记录着 。
年少时的山西少年从眼前的熟悉图景展开 , 以周遭的亲近与远处的陌生为延伸之眸 , 书写出了一代年轻人在混沌与清醒的状态切换之间 , 眼界逐渐打开 , 人格逐渐丰满的故事 。
贾樟柯的作者身份 , 先于手执导筒的导演出现 , 这几乎奠定了他大半生创作经验的先后顺序与思考起点:一个故事在途中发生 , 至于往后的捕捉 , 一定首先倾诉于他的笔与纸稿 , 除此之外 , 没人知道 。 这是属于作者贾樟柯 , 自发萌动的诗意 。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贾樟柯在《小武》《站台》拍摄现场
2019年 , 贾樟柯发起创办了首届吕梁文学季 。 他将“村庄”设置为主语 , 尊重贴近土地与乡村的书写创作 。 在他的家乡山西汾阳 , 邀请了莫言、阿来、苏童、余华等文学大家齐聚贾家庄村 , 探讨“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 并以此为序章 , 拍摄了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以章回体的形式 , 纪录下社会变迁中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 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
身在中原 , 眺望远乡 , 幻想着海水亲吻大地 , 一寸一寸由土黄晕染至深蓝 。 文学带给人想象的延展 , 是何等的自由与浪漫?乡村是山西的根 , 文学是山西的脉 , 贾樟柯希望以此举在文学力量式微的当下 , 对抗信息的碎片化 , 强调书与乡土对人的后天再塑 。 “在情感泛滥的时代 , 需要有意志力和对事物的把控能力 , 来增强人的定力” , 贾樟柯觉得 , 这种定力的培育 , 一定来自对文字与文学的相信 。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贾樟柯
摄影/王未
在作家杨好看来 , 与贾樟柯导演聊“诗意” , 是一个话语与精神需要同时保持发散并集中状态的对话任务 。 杨好出生于山西 , 二人的交织点除了地域之外 , 既清楚、又模糊 。 “文学和电影以及诗歌之间所存在的那种抽象经验 , 如何用话表述出来?”困惑点燃好奇 , 没人知道这一聊会指向什么——“共识、差异、记忆、观点、希望 , 还是其他更不可捉摸的东西” 。
在见到贾导之前 , 我们在旁边一个贴满电影海报的房间里徘徊 , 猜测着上面不同语言的文字和电影镜头究竟是贾导的哪部电影 。 也许这预示了将要进行的内容——让文字和视觉都失去既定线索 , “诗意”便显现其中 。
|作者贾樟柯,在吕梁山中眺望海水变蓝
本文图片

杨好:山西——我想无论对您 , 对我 , 都是个绕不过去的词儿 。 想起来在2004年我上高一的时候 , 您的电影《世界》上映了 。 当时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地处山西的我 , 想要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 在您的《世界》中 , 故事地处北京 , 看到的“世界”都是模型 。 我当时在观看就有一个疑问:山西和世界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