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祝东: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东西问)祝东: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题: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作者 祝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人类生活在各种符号建构的意义世界 , 符号观念与符号思想中西古今皆有之 。 西方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症候符号思想 , 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逻辑符号思想等 。 东方如古印度的因明学亦包含丰富的符号思想 。 中国自先秦时代 , 先哲用符号系统建构了华夏民族的意义世界 。
中国符号学传统的建构实际上是一个对话过程 。 符号学先驱皮尔斯曾指出:“思想其实是用对话形式展开的 , 而对话性本质上是由符号组成的 。 ”从人类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角度来看 , 东西方符号学思想在历史上不断交流融合 , 符号学思想对化解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也具有启示意义 。
中华文明孕育丰富符号思想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深厚的符号学思想资源 。 中国先民在仰观俯察的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周易》这一包蕴万有的符号系统 , 在类比推理中创造了“五行”这一无所不包的符号解释系统 , 然而这些还仅是自发的符号运用 , 真正对符号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考并进入“符号学”阶段则是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局时代 。
|东西问丨祝东: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本文图片

杭州八卦图遗址公园 。 中新社发 引炜 摄
毕竟自发运用符号来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 而人类何时开始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进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 。 春秋以降 , 礼制崩溃 , 社会失序 , 既有的礼制系统不能有效维系社会秩序 , 固有的文化象征与意义之间出现断裂 , 老子、孔子等智者开始了对礼制文化的思考 , 礼制成为观测考察的对象 , 这样礼制就转入礼学阶段 。 人们开始思索礼制的意义活动机制 , 也即是从自发运用符号的阶段进入符号学自觉的阶段 。
因此 , 尽管我们说符号活动与人类社会相伴始终 , 但对符号与意义关系进行思考的历史却并没有人类自己运用符号进行意义交流与传播那么悠久 。 严格说来 , 是轴心时代的智者开启了有关礼制符号系统与其功能的思辨之门 , 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中国的老子、孔子等 。 伴随着春秋以降的史家及儒家学者对礼制的思考 , 礼学兴起 , 中国的先民才转入到符号学的自觉阶段 。
中国先哲尽管并没有提出类似现代符号学的学术概念 , 但他们很早就开始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问题 , 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 , 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议题与话语方式 , 如对形名关系、名实关系、指物关系、心物关系 , 以及礼仪、礼器与礼义的关系等皆是 , 这是中国符号学立论的基础 。
2021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绍兴举行 。 中新社发 袁云 摄
现代符号学重心移向中国
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表意机制的学科本无关东西 , 人类用符号表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 。 现代符号学的主要源头有二 , 其一是源自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符号学 , 其二是源自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哲学符号学 , 二者经过数十年推演发展 , 至20世纪60年代 , 作为一门学科的符号学终于呼之而出 。 因为符号学具有强烈的跨学科方法论特征 , 以及强大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 迅速为世界多国学术界所接受 , 并逐渐形成一种国际性的学术潮流 。
中文的“符号学”学科概念出自赵元任1926年的一篇题为《符号学大纲》的文章中 。 据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考证 , 赵元任是独立于索绪尔及皮尔斯提出这门学科的 , 是中文符号学的独立提出者 。 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在赵元任之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 直到20世纪80年代 , 随着文化热的兴起 , 符号学在中国学界才开始重新受到关注 , 并迅速发展 , 在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诸领域全面展开 。 从本世纪中国符号学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 , 中国已然成为国际符号学研究的重镇 , 德国学者罗兰·波斯纳(Roland Posner)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符号学研究的“power house”(译为“重镇”) , 英国学者保罗·科布利(Paul Cobley)也指出“符号学重心移向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