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东西问丨白云翔: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中新社北京4月7日电 题:白云翔: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中新社采访人员 孙自法
从稻作农耕到青铜器和铁器东传日本列岛、从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跨海到鉴真东渡、从遣唐使求学大唐到抗击疫情守望相助的“山川异域 , 风月同天”……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一直备受关注 。
2022年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 从考古视角看 , 中日两国古代交往交流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50年来 , 双方在考古领域有什么合作研究及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在中国和日本都享有盛誉的考古学家白云翔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考古交流合作 , 并领衔开展多个中日考古合作研究项目 。 他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详细解读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 , 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两国古代交流交往过程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白云翔: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可上溯到远古时期 , 但真正的交流是从大约2500年前开始的 , 也就是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 , 中国进入战国秦汉时代和日本进入弥生时代 , 两国间交流才逐步发展起来 。
这800年间 , 根据考古发现 , 尤其是日本列岛发现的从中国传入的文物 , 在东亚社会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大背景下 , 中国跟日本列岛间的交流历经五个发展阶段 , 各阶段交流的方式、内容和性质也有所不同 。
第一阶段大致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末 , 主要是稻作农耕技术从中国向日本列岛的传播 。
第二阶段大致是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至公元前221年 , 稻作文化继续东传的同时 , 中国的青铜器、铁制品等开始传入日本列岛 。
第三阶段大致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08年前后 , 有中国居民东渡流徙到日本列岛 , 铜剑、铜钱币、铜镜和铁制品等中国物产更多传到日本 。
第四阶段大致是公元前108年前后至公元纪年前后 , 中国各种各样的物品更多传入日本列岛的同时 , 日本列岛的某些古国开始向汉王朝派遣使者 , 相互间初步建立起官方的交流和联系 。
第五阶段大致是公元1世纪初至3世纪前半期 , 汉王朝与日本列岛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 日本列岛的一些古国可能真正进入到汉王朝的册封体系之中 , 汉文化影响已远及日本列岛的中部地区 。
中新社采访人员:古代中日两国通过什么路径交流交往?中国文化的传入对日本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白云翔:中国与日本列岛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交流路线尽管有多条 , 但“环黄海之路”海上交流路线最为重要 。 具体来说 , 就是从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出发 , 先后经由中国东部黄海沿海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 再渡海到达日本九州北部的“环黄海陆路/水路” , 实际上也是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渐次东传之路 。 也正因为如此 , 日本列岛尤其是九州地区的弥生文化 , 同中国环渤海及黄海沿岸地带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
中国文化东传日本列岛 , 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上的交流 , 而是对日本弥生时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和技术领域 , 稻作农耕技术的传入和逐渐发展 , 使日本当地逐步进入到农耕社会;随着中国青铜器、铁器以及铸造技术等传入 , 从公元前2世纪的弥生时代中期开始 , 日本列岛逐步进入金属器时代 。
与此同时 , 在社会生活领域 , 在来自中国直接或间接的文化影响下 , 环壕聚落、支石墓、瓮棺墓、土圹木棺墓、方形环壕墓、坟丘墓等文化现象也在日本列岛接踵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