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二 )


【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其二
野外罕人事 , 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 , 虚室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 , 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 , 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 , 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至 , 零落同草莽 。
其三
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 , 但使愿无违 。
《其二》写归隐生活的隐居境况 。 “野外罕人事 , 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 , 虚室绝尘想 。 ”这四句诗 , 写山村生活的简单、纯朴 , 与外界人事无涉(“罕人事”) , 与官贾不相交往(“寡轮鞅”) , 因而得到清静自在的居处(“白日掩荆扉”) , 空灵纯粹而不作世俗之想(“虚室绝尘想”) 。 《其一》写“户庭无尘杂 , 虚室有余闲” , 《其二》再写“白日掩荆扉 , 虚室绝尘想” 。 两首二出“虚室”二字 , 一因“虚室”而“有余闲” , 一因“虚室”而“绝尘想” 。 这是强化表现归隐生活的本质在于消除尘俗之累而复归空灵自在之境(“虚室”) 。 空灵自在 , 即“有余闲”和“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 , 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 , 但道桑麻长 。 ”乡野生活的交往 , 只是涉足于村落(“墟曲”)之间的盘桓 , 因为疏于行走 , 道路上野草丛生 , 相互往来要拨草开路 。 村人相谈 , 皆是农家生活之事(“无杂言”) , 尤其关切的是庄稼的长势(“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 , 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至 , 零落同草莽 。 ”日月推移 , 桑麻渐渐长高了 , 在南边开垦的土地也扩大了 。 在这样的境况下 , 别无忧虑 , 只是担忧冰雹降临 , 将桑麻摧折 , 若此 , 这一季的辛劳就被糟蹋了 。
《其三》写隐居生活的劳作 。 开篇两句 , “种豆南山下” , 单写种豆 , 可见耕种的品类不多;“草盛豆苗稀” , 这预示了收成不好 。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这十个字 , 写尽一日劳作辛苦 。 “晨兴理荒秽”上接“草盛豆苗稀” , 为了一点企望中的可怜的收成 , 天一亮就出门去劳作了;“带月荷锄归”写劳作一天 , 月亮升起来 , 才扛着锄头归家 。 然而 , “带月荷锄归”又简约而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农人辛劳一天之后的悠闲和自足 。 在归途中 , 《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 , 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的景象 , 无论他是否已见 , 一定活跃在他的心目中 。 因此 , 这个“带月荷锄归”的意象所表现的归家的希冀和欣悦 , 是成语“披星戴月”所不具有的 。 “道狭草木长 , 夕露沾我衣 。 ”这是静寂的田野 , 悠长的回归 , 归家者以敏锐的触觉 , 感受着道间草木的茂盛气息——他的身上劳作的汗迹尚未脱干 , 但是 , 他感受到了草尖夜露沾衣 。 “衣沾不足惜 , 但使愿无违 。 ”农人是“插足于土地”的 , 他没有条件 , 也不会对泥土、雨水侵染手足、衣裤有所惜惧 。 农人在土地上“侍候庄稼” , 他的基本愿望 , 就是春播、夏作、秋收和冬藏 , 一年有好收成 。 “但使愿无违” , 这最素朴的愿望 , 是农人的本分 , 因为守这本分 , 农人生长于斯 , 耕作于斯 , 也归返于斯 。
其四
久去山泽游 , 浪莽林野娱 。
试携子侄辈 , 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垄间 , 依依昔人居 。
井灶有遗处 , 桑竹残杇株 。
借问采薪者 ,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 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异朝市 , 此语真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