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六 )


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本文图片

安徽黟县陶渊明故居·守拙园景区俯瞰 资料图片
从“可行”“可望”到“可游”“可居”
我们以《归园田居》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乡村美学审视当下已蔚然成风的“打造乡村”运动 , 可以有如下初步反思 。
首先 , 以乡村美学的回归主题为导向 , “打造乡村”的规划、设计 , 要有一种逆时间的思维 。 所谓“逆时间” , 是针对当代生活的高速发展的时间维度的 。 在古村舍复建中的“修旧如旧”可以说反映了这种时间意识导向 。 但是 , 对“逆时间”思维 , 不能机械地使用 , 不应局限于单体村舍的复建的修缮 , 而应是立意于将乡村重建为区别于都市居所的“皈依家园” 。
其次 , 以乡村美学的村落主体意象为建设蓝图 。 宋代画家郭熙讲绘画的立意 , 有四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并指出“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 。 “行”和“望” , 是旁观的 , 外在的;“游”和“居” , 是介入的 , 内在的 。 “打造乡村” , 应该着眼于“可游”和“可居”的乡村整体建设 , 而不是附庸游客观赏心态 , 在“可行”“可望”上下功夫 。 只有乡村整体建设成为“可游”和“可居”的场地 , 才能实现乡村美学的回归主题 。
再次 , 以乡村美学的乡土情怀为底蕴 。 “打造乡村”以纯朴、深厚的乡土情怀为表现和诉求对象 , 不仅应着眼于营造细腻、幽微的景致 , 而且要着力于营造与土地亲密 , 素朴自然而亲切自在的景致 。 在“打造乡村”中 , 与都市设施攀比 , 搞好大喜功的项目(游乐设施)不仅违背乡村美学主旨 , 而且势必形成对乡村景观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
最后 , 源自中国道家哲学传统的乡村美学 , 有着根本性的自然生命意识 。 居民在自然中 , 并且自然地生活着 。 这是无维度 , 或者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 是生活本身 。 因此 , 怎样营造这“属于自然”的生活本身 , 是“打造乡村”需要探讨并实现的深层建设——归根到底 , 是关于乡村居住者本身的建设 。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