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二 )


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本文图片

本文作者与易丽君先生合影
我们在校读书时 , 北外还比较偏重于语言教学 , 语言教学是易老师的本职工作 , 占去了她绝大部分时间 , 文学翻译就只能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来做 , 几十年如此 , 几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这意味着一辈子都始终处于劳作状态 。 若没有内心的动力、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 又怎能完成这样一生的坚持啊!
【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易老师从小就喜欢诗书 , 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后 , 又凭优异成绩被选拔为公派留学生 。 当她得到通知自己将被派往波兰学习语言文学时 , 竟然在会上兴高采烈却又没心没肺地说 , 到波兰学习语言文学是她的最佳选择 , 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奇的作品《青春颂》 , 她在中学时期就读过 。 如果派她到另外某个国家去 , 她立刻就打道回府 。 后来成为她人生伴侣的袁汉镕先生回忆道:“她的这几句大白话 , 说得全座愕然 。 真是个口无遮拦、心直口快的野丫头!”单纯 , 豪爽 , 心直口快 , 心地善良又爱憎分明 , 易老师一辈子都没怎么改变 。 这样的性格 , 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竟然也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麻烦 , 实在是她的人生幸运 , 也是波兰文学翻译的幸运 。 当然 , 易老师最大的幸运和幸福就是遇到了袁汉镕先生 。 袁先生学物理 , 沉稳 , 细心 , 理性 , 善思考;易老师学文学 , 豪放 , 粗犷 , 感性 , 爱表达 。 但他们又有共同的特点:真诚 , 耿直 , 厌恶虚伪 , 表里如一 。 另外 ,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 , 袁先生和易老师一样热爱文学 。 袁先生从小熟读经书 , 写得一手好字 , 时不时雅兴大发 , 还会写些诗文 。 他们在波兰留学时相互走近 , 一起在华沙寒窗苦读整整六年 , 回国后不久就结为伉俪 。 人生旅程中 , 袁先生适时的提醒 , 肯定让易老师少走了不少弯路 。 易老师也很服帖袁先生 。 我就不止一次地听易老师说:“家里小事他听我的多 , 但大事全是他说了算 。 ”易老师的每部译作 , 袁先生都会帮着仔细校对、润色和通读 , 退休后 , 索性同易老师一道参加翻译 。 有一回 , 在波兰格但斯克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时 , 易老师拉着袁先生的手 , 动情地对现场的嘉宾说:“我的每一部译作都渗透着我先生的心血 , 但他始终不愿留名 。 所以我的点滴成就 , 实际上都含有他的劳动 。 ”这真是对令人羡慕又敬重的理想伉俪 。
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本文图片

易丽君和袁汉镕翻译的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小说

易老师喜欢文学 , 汉语功底深厚 , 又精通波兰文 , 从事文学翻译是迟早的事情 。 只是缺少一个契机 。 她做梦都没想到 , 这个契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提供的 。 袁先生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琐事拾零》中详细地记录了事情的原委:
在一次外事工作会议上 , 周恩来总理就问在场的外交官们:“有谁读过这部《先人祭》?”全座寂然 , 无人应答 。 总理就说:“像这样广为群众接受的优秀文学作品 , 应把它翻译成中文 。 ”过了一段时间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出版的孙绳武先生就让家住北外的该社编辑叶明珍来找丽君 , 问丽君能不能翻译《先人祭》?……叶明珍见她有些犹豫 , 就说:翻译这部作品确实很有意义 , 但是没有稿费 , 又有一定风险 , 你们要考虑清楚 。 丽君答应考虑一下 , 就跟我商量 。 我说:“有机会翻译出版这部作品是最主要的 。 你不译 , 能找谁来译呢?你没有把握译好 , 恐怕谁也更不会有把握译好 , 何况你在北外教书 , 找机会向波兰的专家请教也相对容易些……”就这样 , 翻译的事就算确定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