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三 )


密茨凯维奇的诗剧《先人祭》原计划写四部 , 实际上只写出三部 。 诗人先一口气写出第二部和第四部 , 接着便投身于爱国活动 , 过了六七年后才写出第三部 。 而第一部始终未能完成 。 第二部再现了古老的祭奠亡灵仪式 , 但又借用这一仪式控诉了现实中的罪恶 。 第四部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 , 基本上都是主人公古斯塔夫的述说和表白 。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特殊的现实中 , 《先人祭》第二部和第四部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 第三部是整部诗剧的核心和精华 , 最最适合翻译成中文 。 于是 , 易老师就从翻译《先人祭》第三部起正式走上了文学翻译之路 。 1970年 , 北外按上级指示搬到湖北沙洋办学 。 白天 , 参加完批斗 , 还要种菜、养猪、种稻子 , 自己动手建宿舍和教室 。 翌年 , 又增加了教学工作 。 白天全部排满 , 只能晚上挤时间做点译事 , 还得偷偷地做 , 因为这并非学校下达的任务 。 就这样 , 断断续续花了一两年工夫才完成了初译稿 。 回京后 , 又利用业余时间查字典找资料 , 不断完善 , 还利用陪团出访机会 , 找到昔日的导师解决了诸多疑难问题 。 袁先生又从头到尾校对、润色并抄写 , 二人认真审读多遍 , 方才将译稿交给了出版社 。 1976年 , 当易老师看到《先人祭》样书时 , 激动得简直想要大哭一场 。
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本文图片

易丽君先生
之后 , 易老师又独自、或与袁老师合作翻译了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塔杜施先生》 , 显克维奇的《十字军骑士》(上、下卷)和三百万字的“三部曲”:《火与剑》(上、下卷)、《洪流》(三卷本)和《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等经典作品 。 易老师翻译波兰经典文学 , 也翻译波兰现当代文学 。 其实翻译经典文学已经够她做一辈子的了 , 但易老师情愿不时地跳出舒适区 , 迎接新的挑战 。 用她的话说 , “这样更过瘾!”
贡布罗维奇 , 波兰文坛上的异类 , 从一开始 , 他就同传统决裂 , 同模式决裂 , 坚决主张要让文学独立自主 。 他独特的贡献也正在于此:将现代性引入波兰文学 。 《费尔迪杜凯》是他的代表作 , 充满了荒诞、粗俗、游戏和不正经的气息 , 黑话 , 怪话 , 反话 , 俚语 , 双关语 , 讹音 , 谐音 , 近义词 , 多义词比比皆是 , 完全不顾语法和章法 , 光要理解它就够译者伤脑筋的了 。 最终 , 易老师夫妇花费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啃下了这部二十余万字的作品 , 竟然与他们翻译一百三十余万字的《洪流》所花的时间相当 。
托卡尔丘克是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 现实主义 , 浪漫主义 , 现代主义 , 魔幻和神秘气息 , 童话和神话色彩 , 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 。 历史 , 文化 , 自然 , 乡俗 , 医学 , 心理学 , 解剖学 , 生物学 , 电影 , 音乐等等都是她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 她是个路子宽广、观念先进的作家 , 可想而知 , 易老师和袁老师需要查阅多少资料 , 了解多少知识 , 才能精准把握她的作品 。 二十年后 , 托卡尔丘克捧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杯 。
翻译家|一条通向宇宙灵魂的路——怀念翻译家易丽君老师
本文图片

易丽君先生(中)与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左)在一起
诗人赫贝特朴素、亲切 , 散文家赫贝特却深奥、喜欢掉书袋 。 “蓝色东欧”引进了赫贝特的三部散文集 , 其中一部《带马嚼子的静物画》 , 专门探讨荷兰绘画 , 涉及大量专业知识和美术术语 , 翻译难度极大 。 我们首先想到了易老师 。 当时 , 易老师已年过八旬 , 当我们心怀忐忑地约她翻译此书时 , 没想到 , 她竟爽快地答应了 。 后来交稿时 , 易老师连说了好几遍:“上当了!上当了!翻译赫贝特 , 能把人折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