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一得斋记|春到兰亭

□杨新元
“仰视碧天际 , 俯瞰绿水滨 。 寥阒无涯观 , 寓目理自陈 。 ”这是东晋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 , 书圣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等四十二位名士在兰亭溪畔修禊 , 行曲水流觞之戏时即兴吟咏的佳句 。
兰亭|一得斋记|春到兰亭
本文图片

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三 , 天气晴朗 , 惠风和畅 , 名士们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 , 由书僮斟满酒的羽觞在溪水中顺流而下 , 若觞在谁的面前停下来 , 谁就得吟诗 , 吟不出就罚酒三杯 。 结果 , 得佳作37首 , 王羲之编为《兰亭集》 。
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序文 , 记录这次雅集 。 于是 , 王羲之乘酒兴写成字字玑珠、文采斐然的《兰亭集序》 。 当然 ,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 通篇空灵淡和 , 匠心独具 , 为世人公认的书法瑰宝 。 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起 , 绍兴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圣地 。

记得前年春天 , 杂花生树、莺飞草长 , 友人相邀 , 同游兰亭 , 欣然同往 。
出绍兴城向西南方向行驶 , 不过二十多分钟路程 , 就来到了兰亭 。
走进兰亭大门 , 只见路两边茂林修竹 , 浓荫蔽日 , 顿觉惬意 。 《越绝书》记载:“句踐种兰渚田 。 ”想当初 , 这里遍种兰花 , 一定兰香扑鼻 , 沁人心脾 。 我知道, 一千六百多年来 , 兰亭的地址几经变迁 , 现在的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 , 由郡守沈启主持 , 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这里 。 期间几经兴废 , 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 知府许宏勋再次主持重修兰亭 。
现在的兰亭有鹅池碑亭、兰亭碑亭、曲水流觞处、流觞亭、御碑亭、王右军祠、兰亭古道、兰亭书法博物馆等景点 。
兰亭|一得斋记|春到兰亭
本文图片

春日的阳光照在兰亭的茂林修竹上 , 在路上洒下斑驳的影子 。 满目苍翠 , 曲径通幽 。 “俯仰间 , 清风徐来 , 无名之香 , 四山飓至 。 ”陪同的人告诉我 , 兰亭名胜古迹众多 , 然最为有名是三碑亭加一祠 , 就是鹅池碑亭、兰亭碑亭、御碑亭和王右军祠 。
说话间 , 我们已来到鹅池碑亭前 。 这是一座式样特别的三角形碑亭 , 亭内的碑系清同治年间建 , 有一人多高 , 近一米宽 。 相传书圣王羲之性爱鹅 , 也养鹅、书鹅 。 碑上的“鹅池”二字 , 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 , “鹅”字苍劲有力 , “池”字清秀端正 , 一上一下 , 相得益彰 。 我仿佛看到相貌清逸的王羲之 , 刚刚写完一个“鹅”字 , 正欲书“池”字 , 忽然听到“圣旨到”的声音 , 就搁笔迎旨 。 这时 , 在一旁看父亲写字的儿子王献之 , 就趁父亲离开之际 , 提笔补上了“池”字 。 这一补 , 就补出了一个千古佳话 。 所以 , 鹅池碑也被后人称为“父子碑” 。
在鹅池碑亭的右前方 , 有一方鹅池 , 池水清碧 , 几只白鹅在水面上戏嬉 。 当然 , 这已不是王羲之当年养的鹅了 , 但这个池子里的情景 , 我想与一千多年前应该是一样的 。 或许 ,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 , 古人也曾经站过 。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 , 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 , 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 。 ”作家余秋雨的话 , 突然涌进我的脑海 。

看完“父子碑” , 跨过鹅池上的石板桥 , 走过卵石铺成的竹荫小路 , 迎面就是兰亭碑亭 。 兰亭碑又被称为“君民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