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闻|雷闻:金石文献与中国道教史研究

2022年3月9日晚 , “厦门大学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写作暨强基班学术训练”系列讲座第三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南强二403举行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雷闻教授受邀以《金石文献与中国道教史研究》为题展开演讲 。 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张达志教授主持 , 陈博翼老师与六十余位强基班本科生及硕博研究生共同参与 。
雷闻|雷闻:金石文献与中国道教史研究
本文图片

雷闻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讲座围绕道教金石的种类、材料来源、研究案例三部分渐次展开 。 雷教授首先介绍道教金石的种类 , 其中“金”主要包括铜钟、投龙简、金铜造像、铜印和铜镜等 。 这些金属类实物史料都有着重要的信仰意义 , 反映出道教在世俗政治、社会中的角色变迁 。 如《续高僧传》中所载“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一事 , 显示了铜钟作为中古时期佛道寺观共同实用的法器 , 兼具实用性与宗教性 , 因此往往成为争夺的对象 , 这在一些灵验故事中得到渲染 。 又如武则天中岳投龙金简、唐玄宗南岳投龙简及五代吴越国时期的一些太湖投龙简 , 都是“投龙”这一重要中古道教仪式的实物遗存 , 其功能意在向道教神仙求得长生 , 展现出道教在盛唐时期地位的持续提升 。 至于铜印和铜镜 , 均为道教的重要法器 , 雷教授指出 , 考古发现了一批东汉“黄神越章”“天帝神师”“天帝使者”等法印 , 我们可以据以考察早期道教的组织形态 。 而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祯所撰《上清含象鉴剑图》 , 也可与传世的铜镜实物相互印证 。
另一大类“石”主要包括碑、墓志、镇墓石、造像、经幢、石灯台 。 碑和墓志是道教史研究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 以汉碑为例 , 东汉灵帝时的《肥致碑》 , 是现存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道教刻石 , 颇得学界瞩目 。 而施舟人教授也曾通过解读东汉《仙人唐公房碑》 , 考察了这一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古老信仰 , 他发现天师道正是在相同的时间和地区发展起来的 , 唐公房修道的云台山是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 , 其宅第也被杜光庭归入道教三十六靖庐之内 。 由此 , 应重新思考这种地方性仙人崇拜与正统道教的关系 。 雷教授认为 , 这两方汉碑及之前提到的法印 , 反映的都是天师道、太平道兴起之前早期道教教团的组织与信仰方式 。 此外 , 雷教授还提到造像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大小变化 , 北朝大多是高大的造像碑 , 立于乡村或要路 , 而隋唐时期出现许多形制较小的造像 , 供奉在家 , 这也反映了中古时期信道方式、供养方式的变化 。 对于镇墓石、经幢、石灯台等道教石刻 , 雷教授也做了简要介绍 。 这些金石文献对理解早期或盛唐时期的道教都有很大帮助 , 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
讲座第二部分着重论及道教金石研究的材料来源 , 即传统金石学著作、新出碑志录文本及图录本、图文对照本和工具书四大类 。 其中 , 雷教授特别提到陈垣编纂 , 陈智超、曾庆瑛校补的《道家金石略》在道教金石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及其局限 , 进而引出近年学界以地域、类别、教派为单位进行各类细化整理 。 鉴于现存唐代金石文献已达七百余条 , 雷教授计划推动“唐代道教金石集成”的整理工作 。 同时 , 雷教授还着重强调四种宋代传统金石学著作——《金石录》《集古录》《宝刻丛编》《宝刻类编》的重要性 。 对于初学者 , 建议先从集大成著作读起 , 如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与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 。 雷教授宏大的文献整理工作计划 , 以及对道教金石文献的如数家珍 , 尤其对相关实用工具书的推介 , 极具研究门径和研究方法的引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