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冕的批评风格中 , 反思是尤其重要也是特别令人尊重的一个特点 。 “只要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发声 , 我就不计后果了 。 在当时可能有一些非议 , 时间久了也许我是对的 。 ”他曾坦率地说 , “我对诗歌现状不满 。 诗人们窃窃私语 , 自我抚摸 , 我不满意和我们无关的 , 和社会进步、人心向上无关的诗歌 。 ”
谢冕觉得自己说得没错 。 他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赞成 。 有些人看到谢冕的表面 , 以为他凭着热情说话 , 是个充满激情的人 , 却没有看到他冷静的一面、认真思考的一面 。 “我是一个综合的人 , 交往很放得开 , 喝酒吃肉美食美景 , 但做学问我是认真的 。 没有读过的书 , 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 不乱说 。 ”谢冕表示 , 在新诗上之所以敢发表看法 , 是因为他读得多 。 他在新诗的角落里读了不少东西 , 所以他有发言权 , “学者也要自爱 , 不懂的东西不能乱讲 。 我也有学问不足的地方 , 别人指出来 , 我也很感谢 。 不懂不能装懂 。 遇到古典文学我也不敢说 。 不敢说是对的 , 乱说是学者的大忌 。 ”
谢冕对当代文学很少唱赞歌 。 他认为当前诗歌创作有几点非常重要:第一 , 规模太小 , 格调太低 。 小悲哀 , 小欢乐 , 小境界 , 而且还相当的自我欣赏 。 他期待一种诗歌有大气象 。 他并不反对表现小我 , 相反 , 他认为个人情感非常值得珍惜 , 而且表现得越细腻越好 。 但诗人不能老是这样 ,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 , 是因为他有《春望》 , 还有《三吏三别》《北征》 , 他的诗歌中既有个人情感 , 更有家国关怀 。
再谈“批评家周末”
在北大 , 谢冕建立的“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曾持续了十几年 , 这一学术沙龙的方式 , 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与学术研究的方式:老师指导、策划、出题目(或学生思考出几个题目由老师来判断与决定) , 给学生指定与选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范围 。 然后由指定的学生做主题报告 , 老师点评 , 学生讨论 。
沙龙的选题有标准、有门槛 , 根据学术的重要程度、学理性的强弱程度 , 以及与现实的某种关联程度等来定夺 , 根据学生学习、学业发展和成长布局、学术心胸格局的需要来讨论 。 这一方式也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 独立承担学术研究任务的学术训练和科研尝试 。 “从某种角度说 , 这也是北大伟大传统的一种承续和发扬光大 。 ”谢冕说 , 北大的精神源于伟大的“五四” , 宗旨或精髓就是学术独立 , 思想自由 , 而且勇于吃螃蟹 , 敢于冒险 , 致力于创新 ,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 “北大是常为新的” 。
“学术的沟通利用这个方式进行 , 其实更是一种思想的沟通和心灵的沟通 。 看起来我们谈论的是学术问题 , 实际上更是思想和信念的沟通 。 在这样的自由探讨的形式下 , 师生互相增加了解 。 ”谢冕觉得 , 对老师来说 , 每一次“批评家周末”的聚会是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一次考察 , 对学生来说几乎就是一次面对面的考试 , 但是这个考试非常轻松、非常自如 , 是在促膝交谈、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中进行的 。 通过“批评家周末”现场无障碍的交流 , 老师会非常清楚学生的思维特点、学术造诣以及思想敏锐的程度 。
这是一个“反哺”的时代 。 教学相长 , 通过这种方式 , 老师也会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 发现自己要恶补一些作品的“课” , 这些作品可能在同学们那里已经很流行了 , 老师也要像年轻人一样学习 , 才能保持心态的年轻和学术的活力 。 同时 , 这个过程也是同学们互相切磋砥砺的过程 。 同学们互相知道了大家的学习情况 , 最近关注思考的问题 , 近来有什么好书、好作品、好的电影、好的演出、展览等等 。 这是一种信息、知识、思想、智慧的碰撞和交汇 , 而这种探讨交流更是一种“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谈笑晏晏”的境界 。 “批评家周末”引导学生关心文艺发展的现实动向 , 只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
- 杨兴华|大理·人物丨杨兴华:传承白族传统文化是我一生要做的事
- 书展|《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多语种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伦敦国际书展举行
- 边爱龙|凡人故事|一生热爱书画的他,为给爱妻看病摆摊售卖字画
- 展览|一周观展指南|台北故宫多展迎春,伦敦呈现“拉斐尔一生”
- 拉斐尔|一周观展指南|台北故宫多展迎春,伦敦呈现“拉斐尔一生”
- 贾宝玉|香菱:有宝玉这样的人生知己,一生足矣
- |《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张卫健激情演唱《一生大笑能几回》
- 章雪枬|【中英双语】潮绣高手章雪枬:十年初心不改,一生只做绣娘梦
- |清涼赏析丨禅 诗:春 日
- |职场黄金五年,决定你的一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