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烛光斧影典故 宋朝斧声烛影的真相( 三 )


1.赵光义是当时唯一合适的继承人 。
五代从907年至960年,在短短的50多年里, 政权更迭频繁,在北宋之前都是短命王朝 。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宋朝刚建国不久 , 能不能摆脱短命的周期律,使政权长治久安,这是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首要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宋朝存在了200多年,但在当时,谁也不能预见未来 。宋朝的江山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稳定,赵匡胤心中其实并没有底 。因此,赵匡胤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继承人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王朝的安全、如何使王朝能长期发展下去的问题 。
而当时如果时局很稳定,作为守成之君,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完全没问题 。但是,赵匡胤驾崩的时候 , 国内外形势极不太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国内,南唐刚刚平定才一年,其他新平定的地区,如蜀地等处,也很不太平 。国外,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局面并没有结束 。吴越王钱俶政权、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政权、北汉政权等 , 都时刻威胁着宋朝的统治 。此外,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是宋朝的心腹大患 。

赵匡胤烛光斧影典故 宋朝斧声烛影的真相

文章插图
这些地区,宋朝都是想去平定、收服的 。也只有把这些地方收复了,才能更好的保证宋朝的自身安全,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赵匡胤之后,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来掌控大局 。如果继承人的能力不强 , 承担不了这个重任,政权就有危险 。
由于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金匮之盟”的约定 。据《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 , 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这个说法不是孤证,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禹偁的《建隆遗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都有记录 。对于史书记载,如果只有一个记录,得不到印证,可以认为是孤证,可信度不高 。如果多处记录都记了同一件事 , 一般史学家都是予以采信的 。可是后来偏偏有人认为这是太宗事后篡改史书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赵光义篡改史书,没有证据证实 。他更不可能篡改到元编的《宋史》 。
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光义37岁,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 。赵德昭经过的磨练少,政治上不够成熟,按现在的话说还比较“嫩”(关于这一点,下文我要讲到),赵匡胤对他尚处于一个逐步培养的阶段 。而赵德芳更是刚刚步入政坛 。因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难以堪当大任、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
960年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已经21岁,参加了兵变,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 。而当时赵德昭才九岁 。
所以,在当时,赵光义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合格继承人 。
赵光义继位后,宋朝政权平稳过渡 。除了与辽国作战不利 , 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能解决外,其他问题都在他手上得到了解决 。
赵匡胤烛光斧影典故 宋朝斧声烛影的真相

文章插图
2.赵光义处于事实上的储君地位 。
后人之所以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太祖暴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因此才让赵光义趁机上位 。其实,宋太祖早已明确了继承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
由于五代十国乱世中的特殊政治环境,王朝更替频繁,大家都不立太子 。那么 , 谁是合法的接班人呢?按照惯例:亲王兼任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