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 , 今天是周六啊...应该可以休息一天不用“讲古”的啊!天天居家办公足不出户 , 日子都过得有些混乱了...还是很自觉地早上9点准时坐到了办公桌前码字)
其实 , 在数码相机方兴未艾的“童年时期” , 相机的外观设计曾有一段“百花齐放”的特殊年代 。在当时 , 几乎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相机外观设计思路 , 而且也都还没有形成套路或所谓的“家族脸谱” 。
以公元2000年为例:
这一年我通过网络首次对数码相机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但实际买到自己的第一台相机还要等到2001年) , 而当时整个中国大陆还没有多少人听说过数码相机 。但实际上 , 在公元2000年前后美国的柯达和各大日系厂商都推出了大量新品以庆祝千禧年的到来 。
文章图片
在这其中 , 大部分数码相机产品的形态都和柯达DC3800(图1)差不多——其造型设计源自传统的小型胶片相机 , 只不过是在机背上增加了一个液晶屏而已 。即使是我特别喜爱的奥林巴斯C-2100UZ这样的长焦+手动机型(图2) , 外观实际也是沿用了传统的桥式相机设计 。
文章图片
本文图片来自Dpreview.com的Camera timeline数据库
但此时也有一些机型如富士FinePix4700(图3)就在形态上做出了一些改变——相机机身变成纵向设计 , 更有利于握持以及内部元件的排布 。这种造型的机身在胶片时代不太可能出现 , 但在数码时代却出现地顺理成章;
文章图片
更大的变化是在那些旗舰型号上:
由于电子取景器EVF和可翻转LCD技术的出现 , 以及机身不用再考虑胶卷体积和过片问题 , 因此数码相机形态可以向着最有利于光学设计以及电路排布的方向变化 。同时 , 追求更舒适和稳定握持的人体工学设计也进化了 。
图4是佳能的10倍光学变焦旗舰Pro90 is(它实际是2001年1月发布的) , 机身实际看起来就是“镜头”和“手柄”各有一大坨 , 而中间只有一个窄窄连接部的“双体式”设计 。而且 , 佳能Pro90 is在机身带有EVF的同时 , 又利用一个可翻转LCD实现了更为广阔的取景角度 。这样的机身设计 ,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显得相当别致和前卫;
文章图片
图5的尼康Coolpix990甚至消除了镜头与手柄之间的连接部 , 直接采用一种“扭动”式的旋转设计——当镜头与手柄处于同一角度时机身就能拥有最小厚度便于携带;而当镜头部分旋转90度后 , 相机即开机工作且还能调整不同的取景角度 。这种设计充分表明在数码时代机身造型打破了胶卷成像方式的桎梏 , 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文章图片
图6的索尼F505V以及之后的F707/F717/F828等机型也是同样的“无连接部+扭动”设计 , 只不过它和佳能Pro90 is一样更强调镜头部分的重要性(都是大变焦比镜头) 。此类机型有一个特性就是都把机身重心放在左侧的镜头部分 , 而且在镜头上还有大量控制按键 。所以这类机器右手单手操控的难度比较大 , 通常需要两个手一起操作使用 。
- 自已|“无常”和“有常”
- 传统|藏羌织绣传承者杨华珍:飞针走线“闯世界” 讲好传统非遗当代故事
- |买菜,从一个段子成为一个行业
- 浙江省|求职被HR骂“垃圾”的大学生发声
- 翻译|27岁宝妈找工作被嫌“年纪大”,再看工作性质,让人浮想联翩
- 形象|王钦|迈向主权的“外部”——德里达《野兽与主权者(第一卷)》疏解
- |“谷雨逢癸卯,衣食不会少”是啥意思?今年谷雨有啥特别之处?
- 杨洁|网综能讲好“西游”的故事吗?
- 文学|厦门“白鹭女神”是什么样的?故事请您来讲~
- 列车|川端康成:“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丨纪念逝世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