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英特尔芯片和高通芯片,高通芯片与苹果的差距( 三 )


骁龙888功耗猛增,最直观的体验就是,手机如果运行较大型的游戏,发热就比较明显 。极客湾的数据表明,在某款游戏的测试中,玩了20分钟后,小米11背面温度达到了48℃,而搭载骁龙865的小米10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 , 温控表现更好只有41℃ 。
爱范儿对搭载A14芯片的iPhone12运行《原神》游戏测试表明,20分钟后,手机背面最高温度达到47℃ , 接近小米11 。
5nm的芯片在制程工艺上更先进,为何功耗表现却落后于7nm的芯片?答案是和芯片内部的晶体管漏电有直接关系 。
二、为何晶体管漏电是元凶?
A14、骁龙和麒麟等手机SoC芯片属于数字集成电路,而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的功耗越来越复杂,但总体可分为电路逻辑状态转换产生的动态功耗,以及CMOS晶体管各种泄露电流产生的静态功耗(又称漏电流功耗) 。
在芯片进入深亚微米工艺时代之前 , 动态功耗一直是芯片设计关注的焦点,但在进入深亚微米工艺时代之后 , 动态功耗在总功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小,静态功耗的比例则越来越大 。
当芯片制造工艺进入纳米时代后,漏电流功耗对整个功耗的影响已经变得非常显著 。有研究表明,在90nm工艺的电路中,静态功耗可以占到总功耗的40%以上 。
究其原因,是因为集成电路每一代制造工艺的进步,都是以缩短CMOS晶体管的沟道长度为目标,7nm工艺指的就是指沟道长度 。沟道长度不断缩短,使得电源电压、阈值电压、栅极氧化层厚度等工艺参数也在不断地按比例缩小,直接导致短沟道效应(SCE)、栅极隧穿电流、结反偏隧穿电流等漏电流机制越来越显著,表现为芯片漏电流功耗不断上升 。
有研究表明 , 当晶体管的沟道长度从130nm缩短到90nm时,即缩小30.77%,漏电流功耗上升大约39.25%,但缩短到45nm,即缩小65.4%时 , 漏电流功耗上升大约273.28%(具体见下图) 。
也就是说,漏电流功耗和缩小的沟道长度之间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即使沟道长度缩短一点,漏电流功耗也会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而且随着沟道长度越来越短,漏电流功耗增长越来越快 。
如果复盘芯片制造历史 , 会发现漏电流功耗曾长期困扰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制造大厂 。
三、台积电为何被称台漏电?
长期以来,芯片制造大厂一直在和漏电流功耗作斗争,每有进展,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闻,比如英特尔 。
相反,台积电2010年刚推出28nm工艺制程时,由于技术不成熟,漏电流功耗高,导致芯片的功耗大到难以接受 , 被市场调侃为“台漏电 。”有长达6年时间 , 都摘不掉这顶帽子 。
在当时,如何压制漏电流功耗几乎可以决定芯片工艺制程赛道上选手的身位 。彼时 , 英特尔还是制造技术大拿,率先通过Gate-last技术压制了漏电流功耗,台积电则走了一些弯路 , 沿用IBM的Gate-first 技术,但效果不佳,在28nm上栽了跟斗,后在蒋尚义的主导下,改走英特尔Gate-last技术路线,才算解决漏电流功耗过高难题 。
2011年第4季度,历经波折后,台积电终于量产成熟可靠的28nm制程 。三星本来在32纳米制程也采用Gate-first 技术,但后来在28 纳米制程时,快速切换到Gate-Last 路线,之后的14纳米也基于Gate-Last 。
梁孟松
据说,三星是通过台积电“叛将”梁孟松解决漏电流功耗问题,成功缩短与台积电的工艺差距 。结果引发台积电起诉梁孟松,迫使后者离开三星半导体,辗转到中芯国际 。
由此可见,压制晶体管漏电流功耗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