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根本的追问是 , 传统中国文学向现代文学迈进的过程中 , 有哪些自发性的动力 , 而作为个体如何体现转型期的复杂?
【魏爱莲|成丹彤:守旧与弄潮:晚清文学家族的复杂横切面——评魏爱莲《小说之家》】
本文图片
《小说之家:詹熙、詹垲兄弟与晚清新女性》英文版
一、家族的视角与母教的可能
魏爱莲解释“小说之家”有三层含义 , 第一是有四位作者的詹氏家族 , 作为一个文学场域 , 文学创作构成了家族群像式的脉络 。 她试图基于詹嗣曾、王庆棣的作品来理解詹氏兄弟的作品 。 第二是长子詹熙小说《花柳深情传》中魏氏家族故事 。 第三是三子詹垲的创作集合 , 多种文体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 , 体现着共同的主题 。
“家”是本书的研究对象 , 亦是与之相适的研究方法 。 此外 , “家”本身是关于新旧文学的比喻 , 是魏爱莲看待文学之变的视角 。 詹氏二兄弟无疑受到了新思想的冲击 , 而魏关注的是他们的文学家庭为晚清小说的写作做出了什么准备土壤 。 更大的企图是寻找中国文学的内在理路和内部创造性 。
面对外来冲击时 , 传统文学不是铁板一块 , 也不是180度转向 , 传统文人思想中最能松动转向的部分 , 正是来自古典文化所赋予他们的灵活性 。 而其内部的创造力 , 可以让他们在西潮涌来时 , 创作出能与之回应甚至抗辩的文学 。 而不只是在“冲击—反应”模式中一昧模仿 。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很难不看成是旧体文学与晚清文学之间的喻体 , 自然会存在突变与差异 , 但暗线的继承关系往往被以往研究者忽略 。
本文图片
《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
从魏爱莲的研究路径来看 , 这个视角也是她研究逻辑上的必然转向 。 她从明清文学入手 , 关注了女性在此间大量的创作 。 而这本书是她关注领域的延伸 , 也是打破古代帝国与近代化中国时间分期的尝试 。
魏爱莲认为“家”对两个儿子最核心的影响就是“母教” 。 她观察到母亲王庆棣擅长创作旧体文学 , 从中表达自我感受 , 家人对此非常开放和包容 , 王庆棣成长的环境有赖于父亲、兄长、丈夫等男性亲人的支持 。 凭借家人的帮助 , 她还在现代媒介《申报》的文学副刊上发表了三首诗词 。
有文化的家庭氛围成为家族成员关注女性生存的土壤 。 而友好的家庭氛围、具有创作热情的母亲与她的作品 , 都是对詹氏兄弟的另一种母教 。
明清文学研究中 ,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母教在家学中的重要地位 , 父亲或科考为官或出门谋生 , 子女教育依托母亲的言传身教 。 [1]魏爱莲慧眼独具 , 发现这种母教本身就具有内在转化性 。
本文图片
《跨越闺门:明清女性作家论》
不同于传统蒙学培养 , 母亲自身的创作行为与生命经历就是一种教育 , 蕴含了传统可转化为现代价值的潜力 。 这种发现要与明清文学研究对照 , 才能显示其独特 。 前人总结明清女学兴起的三大要素:“名父之女”“才士之妻”“令子之母” , 王庆棣的家人正好聚集了“名父”“才士”“令子” 。 母教留下的记忆 , 展示在子女为其写作的年谱、行略等回忆文中 , 成为他们文学中极具温情与才华的部分 。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 石倚洁|艺起前行|“歌剧摩天轮”上线,魏松和慧石倚洁沈洋来做客
- |藤枝烂漫 野逸超然——著名画家魏孔琦作品欣赏
- 周佳佳|明天下午,有戏!
- 魏葆华|德艺双馨风采录|魏葆华:肩上芭蕾 杂技高峰
- 北魏|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 魏小坡|“打铁花”表演传承人:喜欢传统文化,希望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 |当代最早搞“魏体行书”的书法家为什么是不成功的?
- 孙振华|魏晋彩绘砖中篇:六行-孙振华分享国博“丝路孔道”特展十二
- |魏碑方笔的阳刚之美——《始平公造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