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多样性「从西方大学多样性发展路径谈大学是什么」

作者:楚艳红(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原校史研究室主任)
近年来 , 在世界各国都在竞相从国家高度推出各种战略用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际,我国在已有的“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工程之后 , 于2015年由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 , 继此于2017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公布了“双一流”学科名单 。由此,如何坚持“中国特色”、建设“世界一流”成为中国大学最核心、最热点和最首要的命题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问题,并非一篇论文能够阐释清楚 。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简要梳理和回顾西方大学在几个重要节点的历史发展特征出发,希望能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问题 , 提供一个理解的背景和框架 。如果说 ,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 。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那么 ,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道路,也不是单选题,西方大学自身也是遵循着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
一、关于“大学是什么”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大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人从自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出发 , 对这一概念持有不同观点 。大学从中世纪的遗世独立的象牙塔发展到今日,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但对何谓大学至今难以求得一致 。其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大学的定义可能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首先也是最为核心的观点,毋庸置疑,大学是学者的团体 , 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探索高深学问(或真理)的地方,是独立思想和批评的中心 。最为典型的就是中世纪大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大学 。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象牙塔”,不但有修道院的宗教神秘色彩 , 更包含了学术研究的对外封闭的之义 。在“象牙塔”中,学者组成团体,以学术为己任,为知识而知识 。在此寓意之下,中世纪大学继承了古希腊对理性的追求,把探究高深学问作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把大学作为神圣的学术殿堂,努力维护其自由、独立、超然于世外的独特精神气质 。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指出 , 大学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洪堡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专业训练,他说,“任何专业性、实用性学习会使人偏离通向修养的正途 。唯有探求纯科学的活动是达至修养的不二门径 。”1852年,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是“一个传授真理的地方……为了真正拥有真理,我们必须掌握真理的全部”,“任何专业性、实用性学习会使人偏离通向修养的正途” 。这些表述都充分阐释了对真理、纯科学之于大学的重要性,但并不完整,关于大学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在丰富和生成的“菜单” 。奥尔特加在《大学的使命》中强调“通过履行其职能,使人们成为医生、药剂师、律师、法官、经济管理者、公务员、中学理科和人文学科教师等”的重要性,他把大学的功能分为三方面: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此后,弗莱克斯纳指出:20世纪的“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 , 而是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 。克尔在1963年版《大学的功用》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大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美国大学在沿袭过去的同时,正朝着另一方向转变”,“整个一代人正在叩击高校的大门”,克尔给它取名为“多功能大学(multiversity)”,并认为大学的理念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 被纽曼视为理想和被莱克斯纳所赞扬的现代大学在当代也正在灭亡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则认为,传统的学术保护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在一个已经被创新技术改变了的世界里,在一个大学也可能持有公司股票的商业社会,学术自由不可能保持“中立”……由此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传统中,对大学定义本身是历史的、变化的,甚至是不可还原、不可复制的,有的时候 , 不同时代的大学特征是相互不可调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