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天下苦“别人家的孩子”久矣!
你一定对以下对话不陌生:“你瞧人家某某某 , 为什么你就不成?!”“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有很大一部分家长 , 总是乐此不疲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对象 。当孩子表现优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胜同龄人时,家长便满心欣喜,到处吹嘘,但只要一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便免不了要数落孩子的不是 。对于那些从小被比到大的孩子来说 , “别人家的孩子”是决定自己得到表扬还是批评的标尺,是始终笼罩在他们头顶的乌云 。
为什么作为家长总忍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利用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究竟能否给自家孩子带来积极的改变?本文将围绕与“别人家孩子”相关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对家长发出的疑问逐一作出解答 。
“我并不想否定孩子 , 只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有错吗”
社会比较未必对孩子有利
无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还是几千人报一岗的求职应聘,要想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就必须时刻衡量自己与对手的相对高低,以确保自己的优势,这种以他人作为比较尺度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被称为社会比较 。相比心智稚嫩的孩子,家长往往对于孩子与同龄人的竞争更加敏感 , 对于别人家孩子的时刻关注,同样是在进行着社会比较 。家长希望将社会比较的结果呈现给孩子,鼓励孩子向好的榜样学习 , 也许初心是好的,但这种比较不仅未必能达到鞭策孩子进步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当这三种基本需要被满足时 , 自然而然会产生强大的自驱力,推动人不断完善自我 。将别人家孩子拿来与自家孩子对比的父母,有可能忽视了对孩子这三种需求的满足,因此非但对孩子无利,甚至可能有害 。
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影响亲子关系——违背归属需要
家长在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时 , 往往很难做到心平气和,语气中有意无意会表露出指责、抱怨等消极情绪,孩子听了自然会感到委屈:明明我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只会一味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努力、我的优点他们永远看不到?社会比较批评会让孩子压力剧增 , 失去安全感与价值感 。另一方面,若家长持续处于不满、焦躁等糟糕情绪中,动不动就发脾气,势必会波及配偶和孩子,影响到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应该是温暖安全的港湾,而不是硝烟四起的战场 。久而久之,孩子会讨厌父母,甚至选择逃离这样的家庭环境 。
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违背胜任需要
那些称赞别人家孩子的话语背后 , 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就不行?人无完人,孩子总会有不如别人之处,长期面对父母无休止的比较和否定,孩子只会不断在挫败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逃避的想法——“我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不然还是不要尝试了吧,反正也会失败”,甚至是自暴自弃——“既然无论我怎么做都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这也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也就是说,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胜任、能够取得成功的,因此干脆放弃一切努力尝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