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二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本文图片

永乐宫三清殿的内部格局
具体到山西永乐宫的案例 。 如永乐宫三清殿的内部格局 , 上图展示的是把永乐宫的平面和内部地面结合在一起 , 展现建筑师作为视觉艺术和人均环境的综合体 。 永乐宫的藻井和壁画不仅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 , 内部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 。 可以看到这个空间里至少有四个主要元素:第一个元素是建筑的结构问题 , 即我们熟悉的大木结构 , 包括斗拱、梁架、柱子等;第二部分是互动的空间 , 前来礼拜的人也是空间的一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室内微缩的建筑, 即位于神佛、像设和礼拜的人头顶上方的藻井 。 藻井里有梁、柱和斗拱 , 只不过这些结构被缩小成正常结构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第四个部分是所说的室内空间的主角 。 主角其实是室内空间当中的神像 , 既包括雕塑出来的神像 , 也包括壁画里的神像 。 可惜永乐宫殿堂里主要神像都已经缺失了 。 这几个部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 , 用现代话讲 , 一个交互式的空间体验 。 这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对象 。 这是一种把建筑、壁画和室内装修装饰全都结合在一起的空间体验 。
永乐宫的营造与空间意象
永乐宫原位于山西芮城永乐镇 , 故称“永乐宫” 。 其创建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 , 原为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吕洞宾的故居所在 , 后人在此地建吕真人祠堂(纯阳祠) , “岁时享祀” ;宋金之际 , 随着道教影响的扩大 , 吕公祠增修扩建 , “以祠为观” ;自成吉思汗统治时期始 , 经丘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等人的运作 , 全真道教的发展受到蒙元统治者的重视 , 逐步达到鼎盛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本文图片

重阳殿内景:1958年和2019年的照片对比 , 图片来源(查群 编著 永乐宫迁建工程档案初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20.:图3-132、3-133)
关于永乐宫的营造史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 已有宿白 、景安宁 、赵伟等学者的考证 , 但由于近年新史料的发现 , 使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永乐宫营造的历史阶段 , 及其背后的历史因素 。 如果按卿希泰等道教史学者的观点 , 将金元时期北方全真道教的发展分为“创立”、“鼎盛”、“低谷”、“贵盛”四个时期, 则永乐宫现存元代遗构恰为其中“鼎盛”与“贵盛”时期的重要见证 。
约在1244年, 作为全真教鼎盛的标志之一, 7800余卷的《玄都道藏》由宋德方主持刊刻完工 , 恰在1244年冬 , 奉宋德方之命正在整修中的吕公祠被“野火”焚毁 ;1245年 , 以此为契机 , 时任全真掌教的李志常为“河东永乐纯阳祠宇”奏请“赐宫额”, 又与隐退的前任掌教尹志平一同选派潘德冲为河东南北路道门都提点 , 主持重建纯阳宫 。 1250年 , 《玄都道藏》经板被委送正在建设中的永乐宫收藏 。
在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刻《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中也记载了此事:“披云子宋真人收索到藏经七千八百余帙 , 锓梓于平阳永乐镇东祖庭藏之”, 可见永乐宫在收藏经板时已被称为“东祖庭” , 在全真教中具有了崇高的地位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本文图片

永乐宫壁画研究院库房中新近清理出的6号文书
永乐宫壁画研究院库房中新近清理出的6号文书, 很可能是《玄都道藏》首部之《度人经》之后半卷, 经书末尾墨书“□□□□□月二十五日案在獸中□□” 。 永乐宫搬迁工程归档时的记录显示 , 此卷经书系1959年发现于重阳殿西鸱吻内 , 原来可能是装在一个杨木卷轴中的 。 很明显 , 这一经卷是在重阳殿竣工之前 , 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圣物埋入鸱吻之内的 。 这一做法也可以折射出《玄都道藏》与永乐宫营建工程的特殊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