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三 )


元代末期 , 全真教经历了第二次兴盛 , 而其政治角色已从“治国保民的谋士”蜕变为“设斋祈福的官僚”。 活跃于这一时期的官员虞集撰文描述了当时的道教宫观以为天子祝寿为名而兴盛奢华的情况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本文图片

重阳殿西鸱吻新老照片对比
此时已被赐名为“大纯阳万寿宫”的永乐宫 , 自然也在“为天子致福延寿”的“宫殿楼观”之列 , 其无极门的主体工程 , 以及主要殿堂的壁画和室内装修 , 正是在数十年的停滞之后 , 才陆续完成于这一“贵盛”时期 , 其中有题记信息可证的包括:1294年 , 无极门建成 , 元朝官员商挺书写匾额;1320年 , 时任宫宰郭志进等“克果重建 , 既丰且侈” , 可能对宫观建筑主体的重建工程进行了收尾; 1325年 , 三清殿壁画完工; 1339年 , 纯阳殿天花完工; 1358年 , 纯阳殿壁画完工 。
这里要说明的是 , 我们所用的史料其实非常有限 。 虽然永乐宫在建造期间的多项重要工程都立了碑 , 但这些碑刻里很少有直接阐释空间 , 设计思想的文字 。 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到更大一些的施工范围 , 对相关的道教文献 , 对空间意象的描述做一些梳理 。 这样也可以和永乐宫的殿堂的现存实物进行互证 。
|从永乐宫“神祇之居”,看图像、建筑与空间的意象
本文图片

无极门匾额新老照片对比
永乐宫这样宏大的道教宫观并不是全真道一开始的营建理念 。 全真教立教时期以清修内省为主要修行方式 , 并不提倡大建宫观 , 王重阳主张“茅庵草舍 , 须要遮形……苟或雕梁峻宇 , 亦非上士之作为 , 大殿高堂 , 岂是道人之活计” ;马钰则更为具体地规约“居庵不过三间 , 道伴不过三人” ;至丘处机掌教时 , 在金世宗的支持下 , 在金中都的“官庵”中为全真派祖师纯阳、重阳、丹阳塑像 , “彩绘供具 , 靡不精备”;与成吉思汗会见后 , 又审时度势 , 基于“大兵之后 , 人民涂炭 , 居无室行无食”的社会现状 , 明确将“立观度人”作为“修行之先务”。 永乐宫营造的主持者潘德冲则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象教” , 主张以具体的形象和宏大的规模来扩大宗教的传播 。
在《潘公神道之碑》中 , 有一段关于营造思想的重要阐述:“至于四方宾侣 , 过谒宫下者 , 周爰四顾 , 见其严饬壮盛 , 俨敬之心油然而生 。 夫撤祠宇而为宫庭 , 其崇卑相去 , 奚啻万万 , 然于纯阳之本真 , 何加损益?但致饬之道 , 斯其行者远矣 , 而人之观感异焉 。 此象教所以不可废于后世 。 耸天下耳目于见闻之际 , 而绝其亵易之心 。 严乎外者 , 所以佐乎内 , 象之所以崇者 , 道之所以尊也 。 由是言之 , 师之恢大盛缘 , 作新崇构 , 岂徒以夸其壮丽也哉!”
这段话的营造思想是说:首先 , 强调“观感”对于传播的重要性:华丽宏大的宫观建筑并非更加接近祖师之精神教义的“本真” , 而是可以通过具象形式的“象教”而加强“观感” , 从而大大增强宗教的传播力 , 达到“行远”的目的;然后 , “严外佐内”:不再采用传统的卑小的“祠宇” , 而代之以“宫庭” , 在形式和规模上追求“严饬壮盛” , “耸天下耳目” , 追求视觉和听觉的极致体验 , 以引起观者的“俨敬之心”并杜绝“亵易之心”;最后 , “崇象尊道”:通过“崇象”的手段而达到“尊道”的目的 , 使“道”获得尊崇的地位 。 需要补充的是 , 这段话实际上是对潘德冲弟子刘若水修筑九峰山纯阳上宫告成后的描述 , 永乐宫作为“东祖庭” , 又系潘公亲自监造 , 其计划中的规模 , 应该是比纯阳上宫要更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