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陈忠实逝世六周年|写完《白鹿原》以后( 三 )


陈忠实|陈忠实逝世六周年|写完《白鹿原》以后
本文图片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此前 , 《白》文在《当代》面世前 , 我在《陕西日报》文艺部主任田长山家里共同炮制一篇消息稿 , 即告诉尚关注我的长篇的朋友一个准确的消息 。 那篇书讯式的消息稿大约不足一百字 , 我们两人抠来敲去弄了一个小时 , 不要自吹亦不敢溢美 , 甚至连创作的艰难过程也索性不提 , 内容简介简单到无法概括的地步 。 最终就只是一则书讯 , 平实简约的书讯 , 目的就是告知《白》文发表和出版的时间 。 我唯一自己出马为自己张罗的就是这一则书讯 , 自信不属于过火的炒作和运筹 。
《白》书面世后的评论恕我不提 。
《白》书于1993年7月在西安首次发行销售 , 十日后盗版书就摆在书摊报亭里 。 人民文学出版社却是与我一样估计不足 , 初版征订约一万五千册已经大为鼓舞 , 现在才手忙脚乱地加印 , 从1993年6月第一次印刷到11月连印七次 , 最终被各种盗本堵住了销售渠道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 一年后的秋天 , 我到汉中参加陕西作协举办的“散文笔会”期间 , 汉中的朋友说市里某几位领导想要我的签名书 。 我在汉中的大街小巷转了半天 , 终于在一间私营小书店里找到仅存的两本《白》书 , 而且是我从来未见过的分作上、下册的盗版本 。 我买了下来 , 就在空白处填写上了购买盗版本的自我调侃的话 。 此前我是坚决拒绝在盗版本上签名的 , 使许多读者朋友扫兴 。 随后我就开了此禁 , 盗版本照签不误 。 读者是无辜的 。 我是无能为力的 。 我倒有了阿Q式的自慰 , 总比自销《四妹子》心里要好受些 。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节选)
何启治
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
陈忠实从一个痴爱文学的青少年 , 到成长为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的作家 , 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 。
1959年 , 他在西安市十八中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 , 就是一个柳青迷 。 当时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还叫《稻季风波》 , 由《延河》杂志每期登载两章 , 他就每月准时到邮局去花两毛来钱买一本《延河》——这两毛来钱当时对他来说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
年轻时的陈忠实对《创业史》的深爱之情超过了他当时读过的一切文学作品 , 原因就在于柳青对关中农村风光和农民生活的描写之真实超过了当时他能看到的一切写农村的文学作品 。 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谈不上更多文艺理论上的分析 , 主要是真实可信 , 柳青笔下的人物都能在他周围找到影子 , 这就够了 。 《创业史》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 , 到70年代初忠实先后买过七本 , 到“文革”上五七干校时 , 他背包里除了“毛选”就是一本《创业史》 。 但现在一本都没有了 , 总是读一本丢一本 , 被别人拿走了 。
因为特别喜欢《创业史》和柳青的散文、特写 , 在他初期的创作中也就难免模仿、学习柳青 。 如70年代发表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和《高家兄弟》等 , 也就被认为是从语言到农村氛围的营造给人的艺术感觉都很像柳青 。 这在当时自然是一种肯定——虽然小说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故事还离不开写阶级斗争的基调 。 可以说 , 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 , 陈忠实的作品从语言习惯到艺术品位都还没有离开柳青的影响 。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80年代中期便有了明显的变化 。 忠实说 , 他和柳青其实并没有什么个人的交往 。 直到70年代初(1972-1973年间) , 陕西人民出版社开过一个工农兵作者座谈会 , 忠实作为业余作者与会 , 才第一次亲眼见到柳青 。 那时柳青刚刚在政治上得到解放 , 但健康状况不好 , 一边讲话一边用个喷雾器往嗓子里喷药 , 然后才能顺过气来说下去 。 他讲话容易激动 , 没有讲话稿 , 也不讲什么套话 , 但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 。 他来开会就穿一身黑褂子 , 像老农一样朴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