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陈忠实逝世六周年|写完《白鹿原》以后( 四 )


在柳青生前 , 忠实就在这种场合见过他一面 。 对于柳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为一代作家的形象是肯定的 , 忠实尤其尊敬他在“文革”这个畸形年代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 到1996年柳青八十周年诞辰时 , 忠实以省作协的名义张罗重修了柳青墓 , 并郑重地在柳青墓前的祭词中 , 重申柳青对作家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的独到见解:“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作家是六十年为一个单元” 。 忠实认为 , 柳青的“愚人”精神和应该把创作看作终生事业的见解对作家们具有最基本的警示意义 。
然而 , 早期的学习和对柳青永远的尊敬是一回事 , 而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最终应该走自己的路又是另一回事 。 所以到了80年代的中期 , 忠实已经从更广泛的学习和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 , 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 , 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 , 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的阴影 。 譬如孩子学步 , 一旦自己能够站起来的时候就必须甩开大人的手走自己的路 。 就艺术创作而言更应如此 , 必须尽早甩开所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 , 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
陈忠实并不缺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 其实他自己就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民中间 。
陈忠实|陈忠实逝世六周年|写完《白鹿原》以后
本文图片

从1962年他高中毕业到1982年调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 他就一直在农村 。 先当农村的中小学教师 , 后当基层干部 , 公社副书记兼副主任 。 一当就是十年 , 到1978年新时期开始才从公社调到西安郊区文化馆工作 。 作为农村基层干部 , 除了人事组织工作 , 其他如大田生产、养猪种菜他统统都要管 。 关于农村的大政策、小政策他何止是知道而已 , 完全可以说是直接的执行贯彻者和参与者 。 1977年夏他还是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的总指挥 , 整整三个月坐镇在第一线 , 带领一千多人去实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蓄水、蓄肥田的任务 。 1978年上半年他还是总指挥 , 组织公社的人力在蒲河修筑八华里的河堤 , 它现在还发挥着挡水护田的作用 。 因而 , 对于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生活 , 陈忠实可以说不经意间就谙熟于心 , 对农村的各色人物由于经常厮混在一起 , 自然也和对自己的身边人乃至家里人那样熟悉 。
然而 , 仅仅熟悉农村的生活和各色人物对创作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 陈忠实虽然有没上成大学的缺憾 , 但新时期以来他没有放过可能得到的自学的机会 , 广泛阅读世界名著 。 阅读不但使他关注小说的艺术结构 , 而且认识到作家不仅要熟悉生活 , 感受生活 , 而且要把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到感受生命的程度 , 那创作就会得到一种升华 。
总之 , 有了这种认识和感悟 , 有了写作《蓝袍先生》时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人思考 , 还有生命本身发出的强大的蕴含欲望的张力 , 使忠实强烈地意识到 , 如果到他五十岁还不能完成一本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 , 那以后的日子将难以想象怎么过 。 这是在1986年 , 在忠实刚交四十四岁时面对人生的重大课题 。 然后便有了两年的认真的思考和扎扎实实的准备 , 以及长达四年之久的坚忍不拔的努力 , 尔后才有史诗式的长篇巨制《白鹿原》的诞生 。
《白鹿原》:撼人心魄的高峰
在1985年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时候 , 陈忠实便开始了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 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 , 为了完成这部曾经拟名为“古原”、后来定名为《白鹿原》的长篇小说 , 陈忠实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作了几方面的准备:一是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 , 包括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 , 搞社会调查;二是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 , 阅读《近代史》《兴起和衰落》《日本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的解析》《美的历程》《艺术创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三是艺术上的准备 , 认真选读了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 , 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 , 包括研究长篇结构的方法 。 他特别重视的有中国当代作家的《活动变人形》(王蒙)、《古船》(张炜) , 外国作家的作品则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 , 莫拉维亚的《罗马女人》以及美国谢尔顿颇为畅销的长篇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