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二 )


反观现代社会 , 很多人习惯于利用时间去做事 , 而非尊重时间本身 , 更不会在尊重的基础上反思时间之于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时间被碾碎 , 成为片段 , 个体的精神生命也随之支离;时间仿佛无法成为整体 , 而变成细沙一般的存在 , 越想要抓紧 , 流逝得越快 。
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本文图片

17世纪60年代 , 英国伦敦暴发了一场鼠疫 。 据说 , 因为这场瘟疫 , 有接近8万人失去了生命 , 占当时伦敦总人口的1/5 。 剑桥离伦敦不远 , 当时在那里读书的牛顿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 牛顿选择回到自己的出生地 , 安心从事科学研究 。 接下去的一年里 , 牛顿先是发明了微积分原理 , 又对光进行了分解实验 , 还提出了关于万有引力的初步设想 。
外在的不确定性 , 对个人的行动空间产生了限制 , 但并不会必然荒废个人的时间 。 对牛顿而言 , 他的精神世界更是没有受限 。 相反 , 他利用这段难得的时光 , 成就了自我 , 完成了创举 。
同样难得的 , 还有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的王维 。 他在《终南别业》中说: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在谈笑间 , 诗人忘却了回家的时间 , 因为他不急不慌、宽坦洒落 , 从而可以不被时间的刻度、分秒的量化所束缚 。
无论是牛顿还是王维 , 都在“忘却时间”的过程中 , 有意无意地将自我与时间融为一体 。 他们专注于自己所应关注的事 , 用时间来充实、成就自我 。
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本文图片

不过 , 无论如何与时间融合 , 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 。 有一则童话 , 在这个故事里 , 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制作成了一本时间日历 。 有个小孩盼望快快长大 , 所以就冒失地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他人 。 迅速成年后 , 他开始后悔:时光飞逝 , 却一无所获 。 后来 , 他找回了卖出的时间日历 , 得以重回儿时 。 在有限的生命中 , 既不虚度光阴 , 也不匆忙度日 , 也许是一种对待时间的中庸之道 。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虽然人会生老病死 , 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 ”这句话既展现了时间有限与无限的张力 , 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朽与不变的观念 , 会化解个体对自身时间有限性的恐惧 。 人 , 可以通过创造价值走向永恒 。
在抗击疫情的“慢节奏”下 , 我们可以调适性地发呆、安静地读读书 , 也可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与生活 。 相信当更多的人能正确对待时间 , “与时间为友” , 便能更好地成就理想人格、达至君子境界 。 让生活变得充实而坦荡 , 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
【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青年学术联盟理事 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