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本文图片

在封控的日子里 , 时间的流逝感觉突然变长了 。 同样是“足不出户” , 有的人读书学习 , 有的人却是刷视频、发段子 。 消磨时光的不同方式 , 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免疫力” , 也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审视时间以及沉淀心灵、认识自我的机会 。
曾几何时 , 现代人身处时间之中 , 却很难做到“与时间为友” 。 在“都市森林”里 , 人们或多或少都感受到时间的催促乃至挤压 , 要么喊着“快点快点 , 要来不及了” , 要么抱怨“你迟到了 , 我的时间可是很宝贵的”……行色匆匆之间 , 忙碌的人来不及停下脚步 , 更无暇欣赏身边的风景 。
纵观中外哲学发展史 , “时间”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关注与研究的兴趣点所在 。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专门论述过时间 , 认为时间和空间均属于先验的范畴 , 是人类思维的先验预设 。 换言之 , 时间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 。 人来到世间 , 没有产生自我经验之前 , 就已经有了时间 。 这种先验的预判 , 无疑在提醒世人要敬畏时间 。
海德格尔则将时间与存在关联起来 , 启示我们时间对于具体的对象来说是有限的 , 但时间本身无所谓有限或无限 。 正因为时间之于个体的有限性 , 才让人们懂得珍惜时间、更好地规划时间 。
马克思也关注时间 , 他把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这一劳动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 由此 , 如何缩短劳动时间 , 进而延长个体的自由时间 , 成为人类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 。 借由对时间的思考 , 马克思还将劳动与人的自由连接起来 , 进一步展现了时间之于个体的意义 。
社会学家进一步关注到个体在时间中不断完成社会化的命题 , 强调社会学意义上的时间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表达 , 认为“时间是社会的 , 社会也是时间的” 。 换言之 , 时间不仅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条件 , 而且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 。
今天 , 由于大城市平时提供的公共服务有了很大进步 , 以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靠自己也能活得很好” 。 但拉长时间的维度可以发现 , 人类延续至今更多靠的是团结 , 是人与人之间在时间中逐步形成的集体的力量 。
牛顿|学林随笔|疫情之下如何“与时间为友”?看看牛顿怎么“打样”
本文图片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 也对时间有诸多论述 。 孔子说: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在时间中 , 经验得以积累 , 对人生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和丰厚 。
时间也成就了孔子的圣人境界 。 孟子感叹孔子是“圣之时者也” , 说的是孔子能随机应变 , 在不同的时机下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定 。 孟子认为 , 相比于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等人 , 孔子才是“集大成者” 。 可见 , 时机的灵活运用可谓儒家圣者境界的重要表征 。
《中庸》曰:君子之中庸也 ,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 , 小人而无忌惮也 。 君子和小人的分别 , 实际上也可以用“时”来予以展现 。 所谓“时中” , 简单来说就是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寻一个合适的“中点” 。 把握时机 , 应时而变 , 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 。
综上可见 , 时间与个体的存在相关 , 与历史的铺设偕行 , 是个体走向理想人格状态、不断成就自我的重要路径和推动力 。 在中西古典哲学的语境下 , 时间不是阻碍个体、压迫个体的因素 , 而恰恰是成就自我的重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