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骑兵|编剧梁振华:抓住那些关于「理想」的微小浪花百家故事

轻骑兵|编剧梁振华:抓住那些关于「理想」的微小浪花百家故事
文章图片

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摆在眼前 , 考虑了不到3天 , 梁振华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 因为 , 他在一份拍摄人物名单里看到了一点不同 。 名单中有46个人 , 但却回避掉了革命事件中特别有名的历史人物 , 回避掉了大多数伟人 , 被选中的人 , 大多是些不平凡事件中的普通人 。 在梁振华看来 , 这种陌生感对观众来说 , 可能意味着这是一部有新鲜感的 , 不那么俗套的作品 。
完成挑战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难 。 以40集短剧进行主旋律创作 , 没有先例 , 更没有参照系 , 尤其是如何在25分钟有限的篇幅里 , 将一位大众所陌生的人物 , 呈现得让人动容 , 甚至共情 , 让他们的理想能真切地打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 是件太难的事 。
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秋天 , 横店的初冬 , 电视剧终于开拍了 。
文|汤禹成
摄影|尹夕远
化妆|钗钗
人物PORTRAIT=P
梁振华=L
包抄的轻骑兵
L:普通人的故事 , 会更让观众感同身受 , 或者让观众共情 。 第一 , 那些伟人、英雄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 , 第二 , 我们去听普通人的故事时 , 跟我的关系建立可能是最自然的 。 如果说 , 《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功勋》是正面强攻这个时代 , 我们是敌后小分队 , 或者是一个轻骑兵 , 我们在包抄 , 他们讲的是惊涛骇浪 , 我讲的是这个时代大潮当中的那些微小的浪花 , 大家全部组成在一起 , 才有这条奔涌的大河 。
我一直觉得 , 我们整个剧集市场、艺术市场 , 需要的是陌生而不是熟悉 , 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沿袭 。 所以我就想写大家不熟悉的人 , 写大家不熟悉的、陌生的故事和桥段 , 你写陌生的东西写出它们的熟悉感 , 熟悉感能产生共情 , 而陌生产生新奇感 。 有了新奇、有了共情 , 这个事就成了 。
P:最后的40个人物是如何选出来的呢?
过去100年中 , 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 我们不能让它缺席 。 原来46个里 , 1977年高考恢复是没有的 , 我们后来找了港珠澳大桥岛隧总工程师林鸣 , 他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冬奥会也是没有的 , 我们又挑选了一个首钢的下岗工人 , 转型后去做了冬奥会的服务工作 。
有一些 , 是错过了拍摄的时节 。 我们本来要拍摄一个关于西沙群岛的故事 , 但是错过了最重要的季节 , 所以也只能放弃这个故事 。 我们在拍摄之初 , 就定下一个大原则 , 故事发生在哪里 , 我们就尽量在哪里采景 。
轻骑兵|编剧梁振华:抓住那些关于「理想」的微小浪花百家故事
文章图片

L:大家查资料的时候 , 我会定几条硬原则 。 第一 , 在互联网上面寻找资料 , 要有三处不同的信息源头去佐证 , 你才能够相信这个事基本上是真实的 。 这是死命令 。 第二 , 尽量去学术期刊上找研究性的文章 , 而不是找知识普及型的文章 , 研究性的文章往往更准确 。 第三 , 回到现场 , 找到传主本人 , 或者他的家人 , 找到当地的县志、博物馆、档案馆 , 那些资料一定是更贴近真实的 。
回到现场 , 你会对人物的形象 , 有更丰富的认知 。 我们写河南的一个企业家 , 在材料里看到的 , 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创业者形象 , 但是去了现场和她真人聊 , 发现她是个个性非常飞扬的人 , 后来就没有按照别人的记叙去写她 , 而是按照我们在现实中的认知去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