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本文图片

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霜降 。颜麟蕴、雒 圆编制(新华社发)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本文图片

立夏新华社发 王斌 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 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 , 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 。 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 , 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遵循 , 彰显了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 , 对于当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为人们提供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
千百年来 , 在中国这块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土壤”里 , 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 , 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 。 24个节气名称中 , 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 , 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 , 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 , 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 , 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 。 此外 , 还进一步细分出七十二候 , 包括40个反映动物迁徙、鸣叫等的候应 , 13个反映植物生发、开花等的候应 , 6个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应 , 13个反映天、地、气、风、雷、电、虹的候应 。 这些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 , 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 , 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
战国《吕氏春秋·审时》:“夫稼 , 为之者人也 , 生之者地也 , 养之者天也 。 ”农业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的社会产业 , 其基本逻辑是生命逻辑 , 也是生态逻辑 。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 ,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时令、气候特点 , 这就要求人们准确观察天时 , 把握农时 。 谚语云:“种田无定例 , 全靠看节气 。 ”24个节气名称表征了各个时段时令、气候、物候的显著特征 , 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框架 , 中国先民十分便捷地把握农时 , 使得农作物“得时之和 , 适地之宜” , 因地制宜生产出符合本地特点、具有地域特色、发挥本土优势的产品 , 获得良好收成 。
中国先民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 , 根据节气的特性安排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 , 保持着人时与天时的诸多统一 , 体现出人时以天时为基、向天时靠拢的特点 , 反映了日常生产生活遵循自然规律的特质 。 这种把自然时间作为生活时间的基础 , 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
人是自然的产物 , 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 人类与自然同源同体 。 这一思想观念被称为“天人合一” ,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 。 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 “三才论”等农业生态思想应运而生 , “三才”是指即天、地、人三要素 。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 指引着人们遵循天、地、人、物和谐共生之道 。
艺术创意和国际化表达的成果愈加丰硕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 , 唤醒了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记忆 , 激发了节气文化传承传播和创造转化的活力 , 艺术创意和国际化表达的成果愈发丰硕 。 二十四节气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文化焦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