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禹城古树名录(一)汉槐公园国槐( 二 )


|青未了|禹城古树名录(一)汉槐公园国槐
本文图片

这就是龙山文化遗址汉槐冢 , 汉槐冢有南北两冢 , 此处为北冢 。 据说1954年10月 , 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组织人员对此冢进行考古挖掘考证 , 此冢为1800多年前东汉一王侯墓葬 , 墓内呈“サ”字形 , 两门13室 , 拱券式和覆斗式相结合的墓葬 。 出土器物40余件 , 其中12莲灯为稀有文物 , 现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存展 。
为保护这一古文化遗产 , 修建此园的同时 , 用大青石将其围砌 , 冢上古槐用铁栏围起 。 大槐树确实很老很古 , 树形大 , 树的皮纹细且明显糙裂 , 干如虬龙蟠曲 , 或昂首苍穹 , 或垂首半空 。 树条横生 , 老树苍劲挺拔 。 树的扭绞处虽结了痂鼓了瘤 , 但偌大的树冠浓荫如伞 , 看上去身子骨还是很硬朗 。 高大挺拔的古槐上连缀无穷的花飘出清香 , 引来蜜蜂采撷 , 它历经风霜雪雨 , 树冠依然枝繁叶茂 , 生机盎然 , 依然荫及后人 。 老槐树枝叶葱绿 , 虬枝弯旋曲转 , 槐叶吊挂似兰 , 站立树下 , 显得十分清凉恬静 。
站在古槐树下 , 不禁深思 , 日升日落、春去春来 , 多少岁月、过眼云烟 , 只有这几株古槐 , 巍然屹立 , 冷眼旁观世间风云变幻……不知多少年后 , 还会不会有人也这样悄然立于树下 , 痴痴凝望古槐发古人之幽思 , 猜想数百年层叠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青未了|禹城古树名录(一)汉槐公园国槐
本文图片

据记载 , 中国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坛立树” 。《周礼·地官·大司徒》载:“设其社稷之 , 而树之田主 , 各以其野之所宜木 , 遂名其社与其野 。 ”说明树是社的标志 。 而槐树是西周时的社树之一 。在《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 , 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 , 北社唯槐 。 ”国槐不同于洋槐 , 国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树种 , 而洋槐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刺槐” , 开白花 , 是从外国引进的 。
中国民间有一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 。 在这里人们把槐树誉为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树 。 中国人将槐树誉为吉祥的化身 , 源于首先将它视为神灵的栖息之所 。 如果追根溯源 , 当起源于周朝 。 《太公金匮》中记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 , 恐有试者 , 何以待之 。 ” 太公说道:“ 请树槐于王门内 , 有益者入 , 无益者拒之 。 ” 这里讲的是周武王与姜太公关于祭祀神灵的一段对话 。 武王对姜太公说:天下来的神很多 , 我们将如何安排他们歇息呢?姜太公答道:请在王宫门内栽植槐树 , 社神就有了栖息之处 。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 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 。 ”说的就是山西移民的历史 。 民国《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 按《文献通考》 , 明洪武、永乐间屡徙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 , 树下为集会之所 , 传闻广济寺设局置员 , 发给凭照、川资 。 因历久远 , 槐树无存 , 亦发贡于兵燹 。 ” 这里说的是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 , 荫遮数亩”的汉槐 。 明初鉴于长年战乱 , 中原荒芜 , 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冀鲁豫皖等地 。 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 , 地处交通要道 , 故移民尤多 。 每次移民多在深秋 , 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 , 凡移民都要集中在这里登记造册 , “发给凭照、川资” , 后由这里编队迁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