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 二 )


绘画史也是文化史的一部分 , 六朝以后的人物画与山水画 , 已经颇有些风致 。 曾看见西川一篇文章——《在“伟大”的意义上 , 唐诗、宋画是可以连在一起的》 , 能够感到作者对于宋代绘画的热心 。 说唐诗与宋画是一流的艺术 , 也是对的 。 林浩基钟情于北宋艺术 , 也是此类心情所致 。 他对于文化的流动性 , 有自己的心得 , 知道一切不凡的作品的产生 , 与时代精神有关系 , 而那些超俗的意象 , 都是远离台阁的一种顿悟 , 民间想象是滋润了诸多才子的 。 《清明上河图》的伟大 , 乃是因为心贴在土地上、河流间 , 在人间烟火里看出世间冷暖 。 张择端与周邦彦、米芾多有不同 , 因为他有着平民意味 。 他沉浸于百姓世界 , 又超于万象的慈悲 。 士大夫诗文中遗漏的社会史隐含 , 竟在他那里有了感性的表达 。
|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
本文图片

《清明上河图》局部
记得有人说过 , 在绘画史上 , 倘若没有《清明上河图》的流传 , 我们对于古代艺术的理解就少了市井之风和民俗之韵 。 栩栩如生的日常生活 , 恰是士大夫文字里少见的东西 。 写张择端这个人 , 既要懂艺术生态 , 也要了解民俗史 。 因为历史留下的资料有限 , 小说家要靠想象与理解力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 老林描写这段历史 , 一是有向艺术家致意的意思 , 二是从时光里寻觅人生的奥义 。 这两点乃是小说写作的重点脉络 , 后者所展示的隐含 , 引我们思考的地方甚多 。 古代小说常见的恩怨情仇 , 纠缠在雅意中 。 士大夫生活在俗世里 , 不免有烟火气 , 但倘若能超越于斯 , 有另类情怀在 , 会留下不同的行迹 , 那便是精神之光 , 会驱散士林的暗色 。 但在功利之徒那里 , 不会有类似的新径 , 多少年过去 , 人们不断礼赞张择端的笔下风光 , 乃是因为那里有主流文化所没有的闪光 。
前人论及《清明上河图》 , 常参考《东京梦华录》一书 。 比较起来 , 二者给人的感受有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 后者记载了汴梁的市井之风 , 北宋的各类形态引人思索者 , 都被学界深入研究过 。 曾经有人指出 , 《清明上河图》可以让后人对应某些形影 , 繁华之中 , 人的诸种形态也栩栩如生走入眼帘 , 真的是眼花缭乱 。 我们看彼时文人的诗词歌赋 , 享世的一面不免有沉落的气息 , 思想是灰色的时候居多 。 宋代诗人善写幽婉之句 , 大约与悠闲中的虚无感不无关系 。 有学者从城市文化层面论及其意 , 就看到了人间太平之景的背后 , 危机也深隐其间 。
《清明上河图前传》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的角度 , 对于一向模糊的人与事 , 有了另一种演示 。 作者写艺林之事 , 丰富的感觉在人物的神色间飘动 , 于陈迹的缝隙间看见世相的诡异点 。 美丑之间 , 儒林的遮羞布也渐渐脱落 。 在中国 , 文化生态与政治生态是难解难分的 。 从普通的士大夫写到皇帝 , 百姓与皇权间的关系有复杂的纠葛 。 而奸人当道时 , 是非颠倒 , 万物蒙羞 。 这是旧小说间常有的主旨 , 我们于此也领略了文化中一个延续多年的主题 。
历史小说 , 说起来是历史社会生活的缩影 , 感性画面的背后 , 也有认识论的支撑 。 这是这一题材所决定的 。 此书要表达的题旨有多重性的隐喻 , 诗意的存在乃社会形态隐曲的表达 , 只有在丰富的历史维度里 , 才能把握审美之趣 。 对于彼时的艺术品 , 老林多有崇仰 , 所涉话题繁多 , 事件离奇 , 全书有着浩淼的沧桑感 。 艺术与时代之关系 , 其实并不简单 。